藝術中國

鏡頭前的私密空間: 與方璐的對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4 14:57:12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盧迎華:請談談你受教育的背景和學習藝術的經過。我記得你曾經告訴我你到美國是去學習平面設計的,對嗎?

方璐:是的。其實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從出生到成長,十幾年了我都在同一個地方,而且出國之前覺得我對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感覺,就越來越懷疑我是不是一個麻木的人,所以我很想改變我生活的環境。至於為什麼去美國,為什麼學習平面設計,都是一些很隨機的決定,也因為是最可行的方案。其實學藝術更多人會選擇歐洲國家而不是美國。

當時的傾向很模糊,沒有很具體的目的性。我想如果當初的目的性更強的話今天走的會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我從小就屬於那種沒有什麼特殊愛好的小孩,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特別著迷。我生活的城市廣州,受港臺流行文化的影響很深,記得小時候同學之間非常流行收集和交換港臺明星閃卡,就是那種一塊錢一張,上面印著明星照片的卡片,但是我那時一直沒有找到我想要收集閃卡的那個偶像。

盧迎華:在艾未未拍攝他80年代在紐約生活期間的照片中,我們看到了當時美國社會中各種爭取人權的運動和精神對於他的世界觀産生了根本性的影響。除了教育上的解放和刺激以外,2000年後在美國生活的經歷是否對你有其他的影響?

方璐:在美國生活的時間是我的處於思想和世界觀逐漸形成的年齡段。美國的文化不像歐洲,不具備那麼深的歷史性,而是一種融合與吸收的文化,她不是依靠自身的線性的發展,而是通過容許很多文化在她的土壤中生存而發展的。所以我想這種開放的精神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盧迎華:你的父親是一位國畫家,這是否是決定你成為藝術家的關鍵因素?你的家庭給了你什麼樣的影響?

方璐:我父親對我藝術上的影響基本上在小學之後就停止了,但是當然我的父親和家庭給了我學習藝術的條件。我尊重我的父親和他持續的敬業精神。我和我父親的關係一直很好,他是性情很隨和的一個人,但是他對家族裏的其他成員的影響很大,對於這一點我是有情緒上的抵觸的。我沒有選擇傳統繪畫的道路一部分我想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我也沒有辦法接受傳統國畫和現代社會的脫節,所以我出國讀書的時候一開始選擇了設計類的專業。

盧迎華:你提到你在中國所受到的教育成為你的一種包袱,特別是繪畫方面,為什麼?

方璐:當時讀了廣州美院附中,雖然躲開了普通高中的應試教育,可是四年來經歷的是另一種單一的機械式教育。我直到在美國讀大學才體驗到這種教育的後果,在美國大學一年級時上一些必修的繪畫課時,我已經沒辦法在紙上或布上找到任何自由和樂趣。我相信這種訓練對有些人來説可以是有意義和能夠産生個人語言的,可是在我身上確是失效的。

1  2  3  


下一頁跨境地理學上一頁有種:與張元的對話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四期
· 關於 “51平方”項目
· 限制的精緻
· 不論大小的盒子: “51平方”項目隨想
· 有種:與張元的對話
· 鏡頭前的私密空間: 與方璐的對話
· 跨境地理學
· 策展人侯瀚如專訪
· 關於新媒體的全球進程調查
· 論壇:獨立電影的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