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有個搞法律的朋友找我,説最近聽同行講了個案子,有人買了一隻宋代的汝窯筆洗,要價一百多萬。付了幾十萬的定金後,結果發現這東西是假的,再找賣主的時候已然是蹤影全無。 可難辦的是這只汝窯筆洗在成交之前曾請某專家鑒定過,説是“真品無疑”,那買主找不著賣主,就惱羞成怒地把專家告了…… 這熱鬧可就大啦,聽著都覺得頭疼! 朋友問我:“什麼叫汝窯呀?它怎麼會值那麼多的錢? 我對朋友説:“想知道個中原委嗎?” 朋友道:“説真格的,太想知道了!” “那好,回家讓你老婆好好地做一頓炸醬面,醬裏少放鹽多擱雞蛋。再備兩瓶啤酒,要冰鎮的。聽我仔細道來!” “瞧你丫這窮命……” 距今約九百年前的大宋王朝,有這麼兩位皇帝,一位是宋哲宗叫趙煦,一位是宋徽宗叫趙佶,這是一對兄弟君主。其中哲宗趙煦本是個聲色犬馬之徒,因為荒淫無度,二十郎當歲的就英年早逝了。 可不知道因為什麼,這位當時全中國最大的“花兒爺”偏偏喜歡上了瓷器,特別是號稱“千峰翠色”的青瓷。或許是美人兒和這青瓷擺到一起,可以交相輝映?於是,“花兒爺”命工匠人等竭力燒造,所耗銀兩自不在話下。 督造單位當然是不敢怠慢,歲歲開窯、月月舉火、日日燒造,燒出來的青瓷是車載舟集,一批批不分晝夜地送往開封汴梁。早有佞臣從中挑選出最好的産品,奉到哲宗趙煦的面前,趙煦卻一邊剔著牙花子一邊乜斜著眼前的精美瓷器,半晌不説話。 大臣們的心裏就發毛了:這皇上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呢?有人就壯著膽子上前跪奏道:“啟稟吾皇萬歲!萬萬歲!!臣等奉旨日夜燒造青瓷,盈窯雖過百件,器成不足一二。現將其珍絕之品奉上,著吾皇龍目禦覽。” 哲宗趙煦呸了一口,將嘴裏的牙花子吐了大臣一臉,跺著腳罵大街:“這也叫青瓷?這顏色兒還沒有寡人我剛才吃的熬白菜看著舒坦呢,都給砸了重新燒!” 大臣們就匍匐叩頭,口稱:“臣等罪該萬死!” 群臣之中有一老者冒死上諫:“今內為荒年,饑殍遍野。外有北寇,連續征戰,國庫幾近空無,若再事燒造,無異於勞民傷財!臣聞説定州瓷器亦是美輪美奐,吾皇可否暫用?” 趙煦罵道:“老幫子,你是色盲吧?定窯瓷器好是好,可那不是白色兒的嗎?再説這定瓷是覆燒(即扣著燒),那上邊兒的芒口(即定瓷口沿處)不挂釉,就跟砂紙似的,特別的剌嘴。呶——你們瞧瞧,朕這*的嘴唇兒都給磨出繭子啦!” 群臣就無人再敢多言,長跪不起。 少頃,哲宗趙煦説:“哥兒幾個,燒不出來就説燒不出來,甭瞎找轍,甭裝大個兒的。內侍!” “有!” “傳朕諭旨,叫這幾位大人立刻下崗,燒造單位重新給我優化組合!” “接旨!” 於是這幫人就被炒了魷魚,回家種地去了。據説這夥人從此就恨上了皇帝,其後人大都當了擅長造假的古董販子,而且是專門倒騰汝窯贗品的那種。 新來的幾位督陶官跪倒在皇帝面前,嚇得就差尿褲子了。 哲宗趙煦説:“瞧見前邊的那幾位爺沒有?幹不好就和他們一樣。” 官員人等叩頭如雞啄米,涕泗橫流。 有人就上得前來,堆金山倒玉柱地朝著上邊叩頭,哀求皇上道:“啟稟吾皇萬萬歲!臣聞青瓷始於洪荒,初見於秦漢,成就于晉唐,人呼‘秘瓷’是也。然而時過境遷,如今以為沒落。今本朝之汝州一帶,民間亦可燒造上好青瓷,且盡精微。臣以為可否將此處畫地為牢,開闢燒造貢瓷之所。只是青瓷向來濃淡不一,肥厚有別,不知何種色澤為吾皇獨衷?” 哲宗笑道:“早點兒請教我不就結啦?朕前幾天閒遊禦花園,忽然陰雲密布,雷雨交加。過了一會兒雲開雨歇,抬頭觀看——嗬!天兒這叫一個藍!朕就在萬景亭裏隨手寫了兩句詩……就兩句啊!後邊幾句寫不出來了。我要的顏色,這兩句詩裏自有答案。”
説完了話,趙煦就拂袖而去。 早有內侍將皇上寫好的詩句取出,交與群臣,群臣伏地展觀,上書二句詩共十四個字:“雨過天青雲*,著般顏色做將來。”後邊果然是“……”。 人們當時就暈了,説:“皇上這是指天為色呀?虧他想得出來,如此之色彩就是把我等打出屎來也難做到!” 內侍哈哈大笑道:“知足吧列位大人,幸虧咱們皇上就寫了兩句詩,他要是寫上首七律,還不定得把老天爺變幾種顏色呢!我留過學,就算是半個‘海歸’吧。外國人管這種‘喀勒’(colour),叫‘思蓋布魯’(sky-bule),翻譯過來就是天青色,去吧,照著燒去吧!” 群臣只好退下,臨走時沒有忘記振臂高呼“謝主龍恩”,因為每個人都給評上“正高”了。 至此,被後人稱之為“天青色”的汝官瓷,就從宋哲宗的元祐元年(西元1089年)開始燒造,是為有宋以來中國五大名窯,即汝、均、官、哥、定之首,史書上記載:“汝,五窯之魁也。” 結果沒過多久,因為宋哲宗趙煦在宮闈裏夜夜泡歌廳、日日洗桑拿,小身板兒是越來越抽抽兒,最後終於在花團錦簇般的眾美女懷抱中“童體脫陽”——駕崩了。據説他死的時候,打碎了一隻天青色汝窯三犧尊,至死都不忘再交代幾句:“汝窯青瓷……是為國器,不可陪葬……不可買賣……不可民間仿製。汝州一帶盛出煤炭,料後人定會掘採無度,以至渠盡河竭、浮塵閉日,叫做‘可吸入顆粒物’,空氣指數當在重度污染。天都看不出藍色兒了,我看他們誰還能夠倣造出‘天青’色來?” 靠得嘞!這個皇上,用心何其毒也。但值得慶倖的是,它終究沒能難倒這一帶的農民兄弟。九百年以後,這裡仿製高手輩出,幾近亂真,且作後話。 哲宗趙煦猝然晏駕了以後,繼續完善汝窯青瓷燒造的這個艱巨任務,就落到了皇弟——宋徽宗趙佶的肩上。這趙佶和他的哥哥可完全不一樣,生得一表人才不説,且打小就鑽研琴、棋、書、畫,年年是那汴梁城裏的頭等“三好生”。當然,他的言談舉止也不像他哥哥那麼“八卦”。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這樣認定:如果趙佶不做皇帝,就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風光的藝術家之一。 徽宗當年在皇城裏的龍德宮饒有興致地開辦講座,為他喜愛的大臣們普及陶瓷鑒賞知識。他對汝窯的評價是:雖一抹淡青,然靜如止水。雖神光內斂,卻溫潤似玉。為鑒賞汝窯的後來者們洞開了一個永遠也無法企及的、美的境界。 在宮裏,能和徽宗趙佶唱和的唯有丞相蔡京,趙佶就破例在一隻汝窯盤子的底下刻了一個“蔡”字,賜給蔡家,那蔡家就蒙受了超乎尋常的恩寵和無上的榮光。過後,趙佶怕西宮娘娘吃醋,又賞賜奉華殿汝窯一件,照例于器物的底部刻“奉華”二字。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僅有這麼兩件帶刻款的汝窯瓷器,是為國寶中的國寶。 然而是天公不作美,該著宋徽宗趙佶這個尚文輕武的皇帝氣數殆盡。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南侵,攻城破隘,拿下了中原半壁江山。於是,到了徽宗趙佶的崇寧五年(西元1106年),令人嘆為觀止的汝窯青瓷,從此在歷史上就灰飛煙滅,銷聲匿跡。從西元1089年算起,到西元1106年,它只有不到二十年的燒造史,是名副其實的“曇花一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遺留下不足七十件完整器物,實乃文物及收藏領域的鳳毛麟角。 九百年彈指一揮間。莫非哲、徽二宗的鬼魂作祟?莫非當年被金兵鐵騎踏平了的窯址死灰複燃?怎麼這幾年凈出現汝窯瓷器,而且持寶者一張嘴就説:“這寶貝可是家傳的!聽老輩人説,打宋朝起,我們祖上就在宮裏當太監……” 炸醬面剩下了,因為這醬做得太鹹,朋友老婆的手藝看來還是缺練。於是,就著兩瓶冰鎮啤酒,我把故事講完了。朋友沉思了一會兒,然後説道:“白兄,這故事……還真挺精彩的!這就不難理解汝窯如何這般的價值連城了,只是不曉得是歷史記載還是您老人家的杜撰?”
我説:“既有歷史記載,也有某的誇張,但的確不是杜撰。” 朋友又問道:“那後來呢?後來這汝窯的窯址是怎麼在河南被發現的呢?” “你還想聽?” “當然!當然!如果不是國家機密的話。” “肯定不是國家機密,但卻是我的創作機密。想聽也可以,讓您老婆再做一回打滷面,多切點兒黃瓜絲兒……” “麵條兒腦袋!難道你就不能吃點兒別的什麼?” 北宋滅亡之後,都城南遷到臨安(今杭州),於是女真與南宋隔江而治,當年哲、徽二宗的後裔們只好偏安一隅。據説南遷之後的帝王們,最為思念的就是昔日的汝窯青瓷,且無力再事燒造,這寶貝就成了眾人眼中的“禦香縹緲”,總是縈繞在帝王的美夢之中…… 近百年來的考古工作者們,曾“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汝瓷的窯址,但卻是“兩處茫茫皆不見”!可誰會料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在河南汝州一帶有個幾乎是無人知曉的小村落——清涼寺村,卻一夜之間石破天驚,汝窯青瓷那神秘的淡綠色光芒,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從這裡某戶農家的雞窩裏,不經意地、令人難以置信地迸發了出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這個小村莊的村口,曾建立過一家紫砂廠,生産紫砂工藝品。廠裏有一位很有心計的農民工程師,據説他老早就懷疑這裡和大宋汝窯有某種關聯,經常獨自走村串戶。這一日他冒著濛濛細雨,獨自在鄉間漫步,無意之間在一戶農家的雞舍前發現了只瓷盤子。那淡淡的青色,馬上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這太稀奇了、太誘人了。當然,在那個年代裏,只有像他這樣的有心人才會對這只盤子感到不同尋常。於是,他就停下來了……總之,他就買下來了…… 這會不會就是傳説中的汝官瓷?他吃不準,聽説國家在北方某大城市召開陶瓷年會,這位先生就揣好盤子,自費前往。幾經週折,據説在大會即將散去之時他才有機會見到某專家,當他小心謹慎地從懷裏掏出這只瓷盤子的時候,剎那之間,在場的人就全都驚呆了,人們幾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哎喲喂——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曠世之寶,竟如此平靜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持有者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那位資深的專家事後在文章中寫道:當他看到這只淡青色的瓷器時,瞬間産生了一種失重感…… 這種感覺,今天要是讓我來形容,就叫——暈菜! 於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不論是考古專家還是收藏大賈,一下子就把熾熱的目光投向了這裡:中國——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 “嘿——我説再給咱來一碗麵條兒,你老婆今兒這鹵——打得可不賴!” “哦!” 朋友沒給我盛面,倒是暈惚惚地盛了一碗滾燙的麵湯。看來我的這位朋友也是個“俗人”,那汝窯瓷器還從來沒有見過呢,光是聽了兩段故事,就先讓他迷瞪了。 “思蓋布魯”(Sky-bule)啊,難道你真有如此令人神魂顛倒之魅力? 本回提示: 文中提到的汝窯瓷器,是近幾年收藏界裏的一大熱門話題。所謂汝窯者,實指北宋後期之官窯(亦稱汝官窯),窯址曾長期不明。1986年冬,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發現相關標本和窯具,始定其窯址位於該村。 汝窯産品的特徵為淡天青色釉,多有細紋開片。其燒造方法為“滿釉支燒”,這是一種在當時極為先進的燒造方式。汝窯的燒造年代非常短暫,約從北宋末期的宋哲宗的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的崇寧五年(1106)的十多年時間。據歷史記載,北宋末、南宋初,汝窯瓷器已為珍品。流傳至今,汝窯的真品已極為罕見,在全世界範圍內不足70件,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達維德基金會等地。所見器物多為盤、碗、洗、盞等,亦有倣青銅器如出戟尊、奩形爐等,乃國寶級重器。 至此我們不難想像出,汝窯瓷器的確是價值連城的珍寶,絕非常人唾手可得之物。現在的收藏市場上,動輒出現汝窯瓷器若干,且言之鑿鑿、情之切切,其實都是“天方夜譚”,根本不足為信。明瞭此理,某種程度上比從“專業”上如何鑒別汝窯更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