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草書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代表人物是張旭(約675—759)和懷素(725—785)。 與小草相比,大草中筆畫的流動性、結構的簡略性、空間的融貫性增強,但作品行的界限依然清晰,作品的整體排列仍然較為齊整。每行側邊的輪廓是草書風格的重要標誌,《冠軍帖》邊廓仍然較為平緩,比照唐代草書,可以看出兩者明顯的區別。 在張旭和懷素的作品中,字結構被打散,一個字內部的疏密、大小、正斜,隨意處置,作品的空間狀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樣的作品,我們稱為“狂草”。“狂草”可以看作“大草”的一個新的階段。 “狂草”只要求符合草字的基本結構,筆畫如何擺布沒有任何限制;到後來,甚至只要有那種尊重結字原則的意識即可,至於人們能不能辨識都不在乎。狂草到這時已無法用於日常交流,只能作為創作書法作品的專用書體。這似乎是草書的一種損失,但是卻成為書法從日常功用中脫離出來的契機。這使得書法家能夠在創作中拋開一切羈絆,把作品的個性和獨創性作為唯一的目標。這對於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