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一封家書引發教育反思:留學並不是“仙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30 10:50:06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特邀評論

教育的目的:

是金光閃閃的文憑,

還是培養健全的人?

王笑迪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到一個英國老師感慨中國學生太過急功近利。他在中國講學時,曾有許多中國學生向他詢問:老師,研究這個將來有什麼用呢?老師,這個專業以後就業前景好嗎?這位老師問我,你們中國人一直以來是否混淆了兩個概念,教育與培訓(education andtraining),這兩者從根本上是不一樣的。

他的話讓我回憶起國內的經歷。的確,在中國,大多數學生都在一種目的性極強的“培訓”機制下學習的,為了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的理想而努力奮鬥讓自己成為一個標準答案生成器。美與智慧被教科書格式化,追尋知識的樂趣被題山題海消磨殆盡,連思考都被劃定邊界不能越雷池半步。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對“教育”的訴求變得很簡單:一紙金光閃閃的文憑,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一個升職加薪的籌碼。

而在英國的價值體系中,教育又是什麼?我的教授,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康橋畢業生對我説:“教育關注的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它的著眼點落在遙遠的未來,它的根基紮在文明起源的過去。我教的東西並不能保證你日後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因為我更看重你從前人那裏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你將來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教你思考、質疑、辯論,給你更廣闊的視野,這樣你才能應對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才能對我們的文明、我們的社會保有審慎的目光和善意的關懷。”

培育獨立人格與嚴密的批判思維,這是從蘇格拉底時代傳承下來的教育理念,在如今的英國大學裏,依然有許多人執著地堅守。於是,在我捧著一大摞磚頭書的雙手瑟瑟發抖時,讀書會的英國同學會説:沒有人讓你把它全部讀完,重要的是它啟發了你多少原創性觀點;在課堂辯論越來越激烈時,老師總是興奮地煽風點火,可又絕不給出答案,因為他相信質疑比回答更重要;甚至連古老的英詩也可以被我們改編為即興戲劇,因為有人不希望我們人到中年才開始體會到文學的魅力,他要我們在青春年少時就能親手觸摸文字的肌理,品嘗創作的甘甜。

對於某些人來説,這樣的教育理想或許有些奢侈、有些不切實際,但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忘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我們一廂情願想像的那樣清平安寧,它永遠充滿衝突、矛盾、偏見與仇恨。真正的教育儘管不一定能帶來財富,但卻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社會,在那裏人們擁有自己的思想,尊重他人的看法,有理性的爭辯,也有寬容的理解。如兩千年前,蘇格拉底在雅典為自己辯護時所説,一個健全的國家需要能夠獨立思考的公民。

   上一頁   1   2   3   4   5   6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