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一封家書引發教育反思:留學並不是“仙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30 10:50:06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成人”之後再求“成才”

與此同時,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自2006年布萊爾政府宣佈將在5年內招收10萬名海外留學生來英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英國留學。據統計,目前中國在英留學總人數達50多萬。華威大學戲劇教育專業碩士王笑迪在英國讀書期間,注意到一種“怪現象”:“畢業典禮司儀宣讀畢業生名單,念到人文學科或是基礎自然科學時,上臺領取證書的中國人身影寥寥,而一到商學院、管理學院,必定能聽到一長串的中文名字。”

她的結論是,這既是因為英國在西方國家處於領先的教學品質,也是由於它相對寬鬆的留學政策和相對短期的留學時間。“這樣的考量多少帶有幾分‘鍍金’的功利色彩,出於一種強烈的目的性驅使。那麼我們很有必要反思下留學的初衷。”

從事留學工作十餘年的資深顧問張麗娟指出,中英兩國教育理念存在著很大不同:英國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目的是學以致用,並非簡單傳授知識,而中國則偏重於向學生傳授考試技能;另外,大多數英國學校無統一教材,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蒐集資訊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中國課堂上的教材卻往往千篇一律。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每個學校進行自主招生,除了分數,學生服務社會的經歷也是校方決定錄取與否的一個重要參照因素。在英國,多數學校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大學本科期間和大學畢業後各有一年實習時間,因此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強,而中國大學生畢業後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定位和熟悉自己的社會角色。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李林(應被採訪者要求為化名)指出,“英國教育裏強調的是‘人的傑出’,中國教育則強調‘分的傑出’。”李林認為,英國推行的是“成人教育”,目的是先將學生培養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法公民,“成人”之後才要求學生“成才”;而在中國,素質教育雖然“轟轟烈烈”了這麼多年,應試教育卻依然“扎紮實實”。

談到志願者活動時,他不無遺憾地指出:“往往只有舉辦大型活動時我們才能意識到志願者的存在,活動一結束,志願者們也就‘人間蒸發’。”李林認為,為鼓勵中國大學生投身日常化的志願工作和社區服務,可效倣香港、英國等地經驗。例如學校和社區可以開展長期合作:居委會可為學生提供志願者服務工作時長的證明,交給學校存檔,學校可將之折算為一定的學分。這樣一來,學生的經歷得到了豐富,社區居民獲得了便利,學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有所提高,最後達到三贏的目的。

王笑迪認為,在當下這個經濟焦慮的時代,世界各國都在通過激烈競爭以保障其世界市場上的份額,都在通過提倡高度實用的、適用於短期營利的技能“教育”去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這種“教育”的成果或許可以培養出大批模式化的人才,部分滿足社會需要,卻未必能激發獨立個性、理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包容的風範,這些特點正是一個現代國家渴求不已的。“真正的教育儘管不一定能帶來財富,但卻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社會。”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