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中國藝市瘋情眺望:張大千可上市融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2 16:11:00 | 文章來源: 付春林的部落格

文\付春林

2010年春拍中,中國藝術品全面漲價,新的買家不斷入場參與競拍,據了解,這些新買家佔買家總數量的30%左右,目前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人是一些 “新貴”,他們受過海外教育,是做金融、地産、高科技産品的新公司的新老闆等。

與此同時,大量的熱錢涌入藝術品市場,錢從哪來,是房市股市中退出的遊資,還是炒大蒜的熱錢?中國藝術品被爆炒的同時,會不會像20年前的日本那樣,最後被頂在了 “杠頭”上?被灼熱行情熏紅了眼睛的白領們,該不該趕緊下水呢?

瘋情背後一:三棲資金飛馳“從藝”?

春拍火爆是否遊資大量涌入所致?記者詢問多位拍賣公司人士,他們均表示的確拍場出現很多新面孔,但對於新進資金的性質各有説法。

北京匡時拍賣今年春拍比去年同期增了三倍,但老總董國強認為,藝術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並不是遊資重點關注的領域。他説,遊資本身是一種投機性資本,是短期熱錢,而藝術品投資則是一種中長期的行為,雖然去年以來很多藝術品出現了翻番甚至翻幾番的井噴行情,但沒有一個行家敢説,今年你買的藝術品,明年就可以轉手獲利。對於藝術品的投資期限,一般都還是期待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今年新進的買家佔四分之一以上,大多是資本雄厚的企業主,很多來自地産和金融行業,他們是做好了個人收藏、長期持有的打算的。

朵雲軒拍賣公司的袁慧敏認為,説遊資,不如説“三棲資金”更準確,因為有許多買家本身的資金就在房産、股市和藝術品市場之間不斷逐利棲息。

本市A先生近年來的動作頗具代表性。身為企業家的A先生酷愛收藏書畫藝術品,他也同樣精於買房和炒股,多的時候,上千萬資金在股市裏運作,成天精神高度緊張。而欣賞名人書畫和習字作畫,則給他帶來心理平衡。

幾年前, A先生拍得一幅近代名人書法,代價是數萬元,在當時是個罕見的高價, A先生並不以為然,他認為,民國名人書法的價值遠未被世人認識,果然,今天這樣一件書法作品至少能拍到二三十萬元。在股市裏驚魂不定的他,終於在去年年中清空倉位,集中精力於書畫創作,並將每年投入藝術品收藏的資金提高到了數百萬元,剩下的資金在股市裏打打新股。為了研究藝術品, A先生不斷斥資購買歷代鑒賞典籍,前前後後已花了上百萬元,他甚至專門用一套空置房來堆放和研究典籍,為此A先生的鑒賞能力與日俱增。前一陣,他還在某拍賣會上撿漏買到一件無款字畫,經鑒定,很可能是博物館級的宋代書畫。

瘋情背後二:煤老闆、浙商雲集拍場?

對於這一波行情,也有媒體認為是一向行動迅速的浙商資金和財大氣粗的山西煤老闆所為。

其實,浙商和部分山西藏家早就是藝術品市場的興風作浪者了。在一些國際主流藝術媒體眼中,來自中國的新貴往往有著標誌性的暴發戶形象,美國某媒體曾把來自浙江的藝術品買家徐某形容為一個“穿著並不合體的藍西裝,戴著鑲鑽金錶”的中國暴發戶,“每一次競價都興奮地揮舞手中的塑膠牌”。而在中國拍賣業人士眼中,這樣的超級新買家被形容為“樣子奇特極了,一件藝術品起拍,他們高舉著牌子不放下來,直到無人競爭。 ”圈內還流傳這樣一段“佳話”,有位溫州地産商對一件起拍價100萬元的拍品,第一次舉牌就直接喊到500萬,當時全場一下子鴉雀無聲。筆者親眼所見的,則是另一番景象:因為某次拍賣現場人太多,浙江來的幾位衣著過時的買家攤開皺巴巴的報紙坐在地上,興奮地準備舉牌。

對於來自浙江的藝術品收藏新貴,業內人士介紹説,他們往往下手非常狠,抱團出擊,浙商在海內外市場上“搶寶”已經不是一年兩年,浙江排名在前的民營企業大多有鉅額收藏,數量品質甚至超過了國家博物館館藏,因此浙商也已成為國際大拍賣行的座上客。

目前,仍有大批浙商雲遊在海外搜寶,一旦有合適目標,他們利用海外資訊靈通的優勢,很快就會大手筆掃貨。比如慈溪一帶買賣明清瓷器成風,有一批人專門在海外找貨,買回來之後,一輛車從機場把貨直接運到慈溪,當地買家帶著鉅資等候,車門打開,買家一擁而上,各自翻找中意瓷器,當場現金成交。

目前對山西藏家有誤解,其實,市場上的山西藏家並不都是煤老闆。山西藏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十幾年的老藏家,傳承了晉商文化的余脈和豐厚的收藏文化淵源。 2008年秋拍,一位山西富豪在香港以6338萬港幣買下一枚乾隆白玉璽,刷新了世界白玉拍賣紀錄,這位買家另外還購買了兩枚玉璽,總成交額超過1.65億港幣。

還有一類就是新冒出來的煤老闆。一年多來,數千億的民間煤炭資金出來後投向何處是個巨大懸疑,即使其中有少量流向藝術品,對於一個總盤子只有三四百億的市場來説,也會掀起巨浪。但是煤老闆們普遍對藝術品缺乏認知,對藝術價值的認可需要時間培養,因此,近兩年來,國內幾大拍賣公司往往在全國僅有的三四場巡展目的地中,加上了山西太原。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將太原同莫斯科以及阿聯酋的阿布扎比同時劃入新的拍賣預展地,認為三地同樣富得流油。

瘋情眺望一: “億元時代”將被“頂在杠頭上”?

中國書畫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億元時代,與此同時,一場“泡沫論”也在媒體大肆流傳。 “泡沫論”者毫無例外都拿日本作為前車之鑒,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出現的經濟拐點致使西方藝術品在日本被爆炒之後套牢至今。

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秘書長葛千濤認為今年春拍市場説明瞭泡沫的嚴重程度,“許多人是拿銀行的錢放大來做,資金鏈的風險極大,一旦斷裂,會跌成什麼樣,只要看看2007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被爆炒後到今天的慘狀,就可以明白。 ”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在短時間內被國際熱錢爆炒至頂峰,隨後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一路下跌至今,幾大指標性人物的市場價平均跌了一半以上。

反對“泡沫論”的也大有人在。中國嘉德的副總寇勤親歷了中國書畫拍賣價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百萬元時代”,到90年代末跨上 “千萬元臺階”,再到2009年衝破“億元大關”的歷程,“這是一塊一塊磚壘起來的,是有基礎的。全球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二戰前在倫敦,二戰後在紐約,80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重心東移,而今,中國已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藝術品交易中心,所以中國收藏品‘億元時代’的到來是一種必然。 ”

匡時老總董國強同樣反對 “泡沫説”:“賣出天價的都是名家巨作,屬於極其稀缺的資源,再擱多少年都難以貶值,而眾多中小名頭的普通作品,價格還是非常適中的,這反映了投資者對藝術品市場的理性判斷。 ”

朵雲軒拍賣公司的袁慧敏表示,2006年左右,一大批房地産商殺入藝術品市場,很多人認為他們高位下手風險太大,可是今天,當新的、更大的資金進來後,把價位托得更高了。所以,市場的風險在於有沒有新的後續資金能進來。

有位市場人士對此發出警示,別看那麼多拍賣公司成交大熱,行業內資金情況並不樂觀,拍賣款欠賬是常事,對此,拍賣公司應保持一定冷靜。

瘋情眺望二:金融資本悄悄進入藝術品場?

前兩年金融危機行情不佳時,業內有一種自我鼓勁的説法:“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年的交易量還不及滬深股市暴跌時一天的成交量,假如金融資本能有部分進入藝術品市場,所有的藝術品肯定會被重新估值。 ”然而今年春拍火成這樣,金融資本果真悄悄入場了嗎?

“我感覺今年拍場很多新面孔很神秘,也沒有跟我們多交流,悄悄地拍了東西就走。”一位拍賣公司負責人表示,金融界尤其銀行資本的進入,恐怕已經不是一個傳説了。

最高調的當屬民生銀行,三年前推出一款藝術品基金非凡一號,兩年合計收益稅後達25%。今年初,民生現代美術館又高調開幕。未經證實的説法是,民生銀行每年將拿出年度利潤的0.8%到1%進行社會捐助,而民生美術館就是捐助的項目之一,等於曲線投入藝術界,按照去年該行利潤130億計算,就超過1個億。假如未來國內銀行都以這個比例參與藝術品市場,按目前利潤情況計算,參與藝術市場的銀行資金每年就將達到60個億。屆時,中國的藝術品又會是什麼價?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證實了藝術品基金的入市步伐。他表示,已經有不少藝術品基金在諮詢各類收藏品的詳情了,藝術品基金有來自金融、藝術行業的專才,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確立基金規模和投資標的,設計出買入和出售模式,然後開始操作。目前,內地出現的藝術品基金已有十家左右。

董國強也向本報記者證實了一些國內的銀行機構和國外的藝術品投資基金都對目前火熱的藝術品市場産生了濃厚興趣,但能否真正適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特殊環境,能否真正把藝術品投資進行金融産品化,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還有待時間檢驗。

瘋情眺望三:張大千可以上市融資?

和金融資本有關的運作正在積極靠攏藝術圈。近日,上海紅坊藝術園區開出一家名為和輝藝術的新畫廊。開幕典禮上劉益謙等資本市場人士赫然在列。原來,這家畫廊由劉益謙等人所投資的上海一家文化公司所擁有,而該公司旗下,已經有了運作狀況極佳的拍賣公司。很顯然,資本大鱷運用自己所熟悉的運作方式,將藝術品産業鏈的上下游打通,未來一旦獲得上市機會,將極大地影響傳統的藝術品市場運作機制和規模。

深圳文化産權交易中心最新推出了藝術品權益份額,一家機構可以通過手中持有的藝術品整體估值打包,然後拆分成一個個份額類似于股票的一手一手出售,之後可以在交易中心掛牌流通,價格隨行就市。目前正在籌備上市的某美院教授作品,最小份額是一萬元。據悉,之後可能還會有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作品打包上市,不久的將來,你拿一萬塊錢,或許就可以擁有一張張大千畫作的部分收益權。藝術品成為資産,而資産可以獲得高溢價,那麼,未來資本市場裏的中國藝術品價格會是個怎樣的面目?

另外,雖然藝術品還不能抵押貸款,卻難不倒善於資本運作的人,拿股票、房地産抵押來的錢進行藝術品投資,然後再拿藝術品為主題進行藝術地産的開發,或變身藝術基金等金融産品,既大大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又分攤了投資風險。

或許,未來的藝術品市場也像股市一般,由散戶行情過渡到機構主導的行情。實力不濟的藏家或許將被迫退出高端藝術品的爭奪,淪為市場看客。同時也有藝術品行業內的資深人士指出,金融資本入市是好事,但前提是藝術品價格長期上漲,萬一回調,也會給市場造成大的波動。

瘋情誘惑:眼饞白領入市是時候嗎?

15年前,誰花幾十萬買一幅畫,大家都會認為他 “瘋了”,而今天,這樣的拍品至少值上千萬元。 15年前,湖北畫家曾梵志報了每張畫1500元的價格給一位香港畫廊老闆,當對方真的以每張畫1500美金跟他簽約的時候,曾梵志的內心在顫抖——曾梵志報的是人民幣。但今天,這樣一幅曾梵志作品市場價在1000萬元左右。

面對爆髮式的行情誰能無動於衷?但能有豪情狂擲百萬千萬元買幅畫的畢竟是個別人。如今,手握個十幾萬、幾十萬存款時刻怕貶值的卻不在少數,既然藝術品市場這麼好,都市白領能不能也參與一把呢?

袁慧敏認為,白領參與並不是不可以,但首先要參與到圈子裏,搞收藏是有圈子的,唯有圈子才對該類藝術品的價值有相對準確的判斷。當然,新藏家得學會相信別人。 “有些人有錢,但他不相信別人,大概他在其他行業吃虧吃多了,但不相信別人意見的人,他憑什麼標準買東西呢?”

董國強給白領支招,他説,不同實力的投資者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的收藏類別、收藏層次來介入,動輒上千萬元的精品書畫市場門檻太高,你可以選擇價格更能接受的瓷器雜項、當代藝術等種類。即便在書畫領域,一些小件精品也同樣具有投資價值。媒體總是關注天價拍品,但如果真正到拍場走一圈,你會發現幾十萬、十幾萬乃至幾萬元的拍品還是很多,其中不乏名家作品,有很高的升值潛力。

馬未都説過: “藝術品作為人生消費是頂級的消費品,作為投資卻是頂級風險的投資品。”白領階層,本身錢不多而且都是虧不得的錢,如何在購買藝術品期待升值的同時,控制好風險呢?

西泠拍賣上海辦事處負責人錢道明認為,有100萬的現金,你只能買十萬二十萬的藝術品。他的意思是只能用資産的小部分來投資藝術品,畢竟藝術品買入容易流通困難,而且不能追求短期效應,畢竟拍賣手續費高昂。錢道明認為,新藏家最好參與一些小品種的收藏,以培養興趣,裝點家庭,提高欣賞水準為主,花錢不多,所得並不少,未來能有升值空間,就更欣喜了。

近年來,一些年輕的都市白領通過收藏折扇、紫砂壺、現當代瓷器、舊版圖書、連環畫等,既享受了樂趣,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得到了一定的升值空間,這樣的收藏,也許平靜似水,卻更貼近收藏的真諦。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品牌能為藝術做什麼?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