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轉型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患上價格焦慮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06 20:59:5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一、預期的快速放大是機會也是風險

牛氣是其他領域溢出資本所本來的底氣,並不代表中國藝術品市場所本有的底氣。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中國藝術品市場完成了由2008年春拍的低迷向2009年春拍的復蘇,以及2010年春拍的狂飆這兩連跳,可謂底氣十足。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眼花繚亂的背後,其實潛藏著新的危機:短時間內的迅猛拉升將不可避免地積累泡沫,這種氣氛正在向傳統書畫和古玩雜項板塊瀰漫與擴散。其他領域溢出資本而非藝術品市場內生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很大的掠奪性。在樓市調控與股市下探的背景下,一枝獨秀的藝術品市場使溢出資金找到了一個新的避險所,精品與精品中的精品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這是一種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高端資源的控制及經營上的掠奪。里程碑往往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被投機因素放大的里程碑,而不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育的里程碑。2010年春季以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延續了2009年秋拍的良好勢頭,創下近20億港元的成績;接著,嘉德春拍又天價迭出。其中張大千巨幅絹畫《愛痕湖》以1億零80萬元人民幣成交,這是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單幅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這種價格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意義與警示,有待觀察。

二、紛擾的現象背後是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腳步

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已令不少行家在大呼看不懂,一面是熱氣騰騰的拍賣,一面是冷瑟瑟的畫廊業;一面是在聚光燈下那幾個熱得發燙的成功人士:即所謂的市場皇帝,一面是既狂熱又失落的大批畫界寒士,而現實的市場還在上一輪的行情中舔傷。

對目前拍賣的火爆我們應該有兩種實事求是的解讀:一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正在被發掘與重新評估,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空前高漲,資本的試水行動已經進行;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藝術品價值的提升正在被投機因素所利用,甚至是綁架,過分關注與對價格的運作成了人們對藝術品市場的一種預期,媒體與不少機構充當了這種情緒的推手,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過程中極為典型的價格焦慮症。

一級市場冷的問題值得認真研究。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每一個新行情期的出現都有一個因果傳遞過程,預期的出現往往最先體現在傳媒及拍賣上,之後才會傳遞到一級市場,而後才是廣大的藝術創作者,我們可以將今天的狀態看作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二是投機與預期推動了這一現象的發酵。這種可能性首先是緣于中國藝術品市場既弱且小,拍賣市場相對於流動性過剩的資金來講,更是微不足道,一個小小的運作,就足以引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注意力海嘯。畫廊市場的過冷,讓人增加了對這一過程的擔憂。

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只是少數的幾位明星式的藝術家在唱獨角戲,後續跟進還未見有大的動靜。為此判斷目前還是傳統的禮品市場在支撐時局,過分的聚焦是禮品市場而非多元價值判斷的一個重要特徵。

三、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分水嶺

事實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今天,的確已經走向一個新的轉型期,不過這次轉型期所面對的不是像上一輪行情一樣培育的是一種收藏的意識,以及投機的一些常識,這一次所面對的轉型是對資本意識及收藏文化的培育。

從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來看,資本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由於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的獨特作用,資本可以以其獨有的聚集作用與推動能力,不斷促進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資本化、金融化發展,並建立起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秩序、規範及其制度。也就是説,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實體資本及其規模本身,同時,也賦予我們關於資本文化的滲入與啟蒙。

四、中國藝術品新一輪行情的市場基礎

雖然我們並不反對行情的週期性,但我們更關心行情産生的市場基礎。從目前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要真正進入新的發展軌道,首先需要4個標誌性的事項:一是誠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與方法,並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藝術企業信用制度的缺失已成為制約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場秩序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任何一個市場成熟的標誌所在;二是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發育壯大。如果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得不到切實的發育與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所謂回暖就只是曇花一現。在藝術品市場上,流動性可以用拍賣中賣出的作品數量佔總計劃拍賣的作品數量的比值來衡量。而“梅·摩藝術品投資指數”研究説明,該數值一般為70%~80%,繁榮時期該數值可能達到90%以上;三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及其市場機制的發育;四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新的一輪行情後,將更多地關照生存狀態,發現價值與關注經典,體驗與理性的分析將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認知。

五、中國藝術品市場新一輪行情的市場標誌

中國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中的猛進,其實是反映了一種市場投資結構的狀態取向。我們知道,與中國傳統藝術品市場不同的是,轉型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收藏人群、投資構成、作品走向及文化認知等幾個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是收藏人群,它面對的大多是年輕的成功人士,具有對時尚化的審美趣向;其次是投資資金而非禮品市場資金為主體;第三是作品大多在美術館所、機構甚或是個人空間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懸浮于市場的中間環節;第四就是文化的認同具有大眾性,認知面較為寬泛,接受度高;第五是國際化程度高,由於藝術經濟與資本理念等關係,作品的價值在資本的支撐下,易於被西方市場認可。轉型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其中最為根本的是投入資本的認知偏好與價值判斷。所以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波動的表面,隱含著的是在積極尋找一種可以用來支撐的市場支點,這種支撐與支點不是別的,是資本的一種信心。

六、要警惕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行情偽裝

只要是市場的行為,那麼決定市場行情最為根本的因素就應該是供求關係。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是一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興市場,但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也不斷顯現出一種關注創造性、關注經典作品與典範性人物的取向。由於高端藝術品受到資源、數量等因素的局限,未來,圍繞這一市場的爭奪將毫無疑問會愈演愈烈。當我們看到當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十足牛氣時,更應該警惕它的泡沫。特別是當中國藝術品市場成為各種熱錢的首選目標,而不斷成為閒散資金的一個新的避險所時,投機因素就會注目這個一枝獨秀的藝術品市場。這時,理性與分析就顯得最為重要。

所以我們在分析新行情的虛實與真偽時,應該更多地關注供求關係,關注新入場資本的規模、指向及其文化背景,而不應該只是一味地盯住數據。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看著市場中一級市場的反應,除去這幾點而去追所謂的行情,就有可能落入自娛自樂之境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