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品市場沉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05 15:56:05 | 文章來源: 出山網

若説幾年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還可以獨善其身,對經濟走勢不必過多理會的話,2007年以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則無法再對外部經濟環境保持我行我素。經濟危機的破壞、流動性的復蘇、財富的增長以及投資熱點的轉移,無一不影響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近幾年的沉浮起落。據雅昌藝術品市場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09 年的四萬億信貸刺激帶來的流動性資金會進一步支撐2010 年春季的藝術品市場。2010年截至6月30日,中國藝術品市場實現單季成交額超過200億元的紀錄,環比上漲28.7%。各路藝術品投資者在今年賺得可謂是盤滿缽滿,笑逐顏開,計劃著下一步怎麼再多賺一桶金。而起起伏伏的市場是否讓他們如願,還要拭目以待。

現離春拍的落槌已過去半個月,不斷飆升的交易額、被刷新的紀錄得到了媒體和投資界的關注,各種討論、爭議也已塵埃落定,各家拍行開始為秋拍藝術品的徵集忙碌奔波。接下來,藝術品市場將何去何從?

各路資金進駐

藝術品市場繁榮

回想起2006年,那時市場情景和現在大不相同。當時近現代書畫成交一片低迷,當代藝術品全線上漲,書畫投資者惶恐憂慮,盤算著如何收回自己的投資、調整自己的策略。從那時起,藝術品收藏,再也不是早期的高雅愛好與樂趣,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成為一種徹底的投資行為。

從2007-2010年,這股藝術市場熱潮以驚人的力量迅速啟動,席捲著藝術品的幾乎所有門類,藝術品拍賣紀錄不斷刷新,一個個藝術品收益神話被呈現在大眾眼前,上世紀90年代幾千元的作品已經賣到幾十萬、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億元都算不上稀奇事了,藝術品投資顯示出比股票和房地産更大的回報率。近年來媒體的大量宣傳和炒作,藝術品市場被描繪成一個低投入、高回報的夢幻投資舞臺。隨著各家民企、國企、銀行、信託業紛紛插足藝術市場,收藏熱迅速演變成藝術品投資熱。香港知名古玩經紀人翟建民認為,手握財富的民營企業家涉足收藏是一大趨勢,“藝術品價值正逐步回歸,普通人‘撿漏’機會越來越少。企業家強勢介入,有利於遏制藝術精品‘外流’,並使之‘有序傳承’。”對於國內有多家銀行試水“藝術品投資計劃”等理財産品的狀況,某銀行負責人樂觀地認為,“伴隨金融衍生品的普及,屆時,不管實力派企業家,還是逐利的‘熱錢’,抑或普通市民,都可隨時參與藝術品投資,藝術品流通體系將真正被打通。這裡頭的市場空間是驚人的。”

收藏家發力助推

藝術品市場掀起波瀾

20年間,國內藝術品價格翻了十倍甚至百倍,這恐怕不是所有收藏家都能預見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幣升值,富人們忙於四處尋找藝術品,這與80年代日本藝術熱潮中的市場環境極為相似。據統計,過去200年中,藝術品升值兌現的週期平均為30年,而眼下的中國藝術品熱潮自然是難得的好機會,國內外的藏家紛紛趁此機會將藏品套利兌現。由於目前市場上基於純粹收藏目的的買家並不佔主流,大量的投資者而非收藏者使得藝術品市場深受到其他投資渠道的影響,目前鉅資涌入藝術品市場造成價格迅猛飆升。

以往,國內藏家通常是通過其他行業賺錢,藝術品收藏只是一種雅趣。今天,市場發展使藝術品成為獲利豐厚的投資對象。這些藏家當起了藝術品投資的企業家,在買家和賣家間變換自己的角色,他們開畫廊、辦基金、投資拍賣公司,或者將藝術品當作股票分拆上市,不斷以更積極的手段從藝術品中獲取更大利潤。另外,今年春拍約有25%~30%的客戶由新藏家構成,藝術品投資的巨大潛力正在為更多人了解。今年上半年的藝術品市場,就是在經紀人、以收藏和投資為業的藏家們的推動下抬升起藝術品拍賣價格,並一手促成了“億元拍品”的誕生。藝術品收藏已不是個人行為,它逐步向社會化産業過渡,被刻意打造成社會行業的生態鏈之一。

大象起舞八股沉寂

市場秋拍前路何方

儘管今年藝術品春拍以近乎完美的結果收槌,實際上,拍出天價的只是部分精品,大多數藝術品價格都難有起色。專家建議,投資者仍然需要理性參與藝術品投資市場。雖然整體拍賣行情一路走高,但不難發現,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普遍存在“二八現象”。所謂“二八現象”就是20%的拍賣品拍出了80%的拍賣價格。“多數藝術品拍賣價格都相對不高,真正的普通投資者並不能觸及到所謂的精品。” 對於大多數的藝術品拍賣參與者來説,不能被表面的火爆景象迷惑,應該理性地看待目前的拍賣市場,謹慎地選擇投資。

因為今年春拍書畫板塊表現出良好的勢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秋拍的重點在近現代書畫,這似乎是不需思考都能作出的判斷。“從書畫這個角度來説,秋拍中近現代書畫或將成為最大亮點,這需要投資者謹慎投資,小心判斷。”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