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資本時代中國藝術品市場收藏(投資)文化建設的探析

資本時代中國藝術品市場收藏(投資)文化建設的探析

時間: 2010-07-06 16:00:53 | 來源: 西沐的新浪部落格
收藏 >

  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分水嶺,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將中國藝術品市場帶入新的發展時期。在感悟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脈搏的過程中,更加看清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怎樣從盲目、盲從到一步步向理性、向科學化的認識靠近的進程。如果説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有成熟的那一天,那麼這種趨勢就是不斷走向成熟的標示。我們自始至終充滿著一種力量,一種對文化的發現、創造的認識及其崇敬的力量,也正是有了這種力量,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才有了不俗的表現,既使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品市場也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與成長性,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發展中的一個看點。可以説,這種力量不是抽象的,而是代表著一種信念,一種積極的參與,一種不含雜念的認同與理想,那就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個根基。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在資本廣泛參與的時候,形成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文化價值體系。

  一.藝術品市場發展進程與收藏文化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已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其中,藝術品資本的出現可能是在新的時期最應值得關注的現象。與其他藝術品投資狀態不同的是,中國藝術品資本的出現,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市場效應,在很多方面,它在引導並且影響著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文化的發展。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從歷史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可以發現基本上經歷了或即將要經歷這麼幾個階段:

  1.把玩密玩階段,其基本的理念是家有“利器”不可示人,這時,藝術品的功用就是雅好與禮品。

  2.鑒藏收藏階段,其基本的理念是眼力就是資本,這時,藝術品的功用就是個人投資喜好、增值保值與禮品。

  3.專家+投資階段(或顧問+投資階段),其基本的理念是藝術品也是一種投資産品,這時,藝術品的功用就是鑒賞、禮品與投資。但由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環境及專業基礎知識的門檻較高,體制性的保障又很難到位,專家的介入在這個階段就成為必然。這時轉借介入的形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專家投資;二是專家顧問+投資。

  4.資本時代階段,其基本的理念是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杠桿作用不斷得到發揮,這時,藝術品的功用就是投資工具。在這個階段,由於市場環境向好,體制性支援不斷到位,藝術品市場正在成為一種投資平臺。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取決於:一是藝術品均質性標準的建立與真假問題的解決;二是資本符號化的實現與服務支撐體系的建立;三是資本杠桿作用的産生;四是資本進入與退出機制的建立。

  可以這樣説,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把中國藝術品市場推到了一個必須用理性與科學的視角去觀察、去分析、去研究、去發現才能更好地認識與把握的嶄新的歷史階段。隨著收藏規模與參與人數的不斷擴展,以新的價值構建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收藏文化不斷地形成與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收藏正在由雅好研究、鑒賞投資,逐步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時尚,文化成為一種新的品牌資源。世界範圍內,在紐約、日內瓦、北京,國內外各種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企業家從商界抽身出來,將投資眼光鎖定在藝術品上,於是,老一輩藏家正逐漸淡出,而民營企業家則成為收藏的主力。這表面上是一次尋常的購買力及參與群體的新陳代謝,其實質反映的卻是一種收藏文化價值判斷的變化與確立。以學術為主線的藝術史視角,會進一步聚焦于關注典範與經典的價值存在,泛藝術化的運作效應會一步步降低。今天的中國企業家投身藝術收藏,可以説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收藏,是一種品位的象徵與標簽。與此相對應的是,關於收藏價值標準的研判也一步步更加理性與現實,這是目前這一企業化資本參與勢頭會進一步保持的一個主要支撐。當然,這也是中國收藏文化生發、培育與成長的土壤。

  二.藝術品資本、精神消費與收藏文化

  1.藝術品資本是一種精神消費資本

  資本是能夠實現增值,即經濟活動中表現為生産要素或經營投入的價值,並可以以産品形態和貨幣形態存在的一種價值狀態。消費資本是以消費形態表現的資本,它包括在産品和服務的消費過程中,所有消費者創造的市場力量及其價值表現。精神消費資本是指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增長力量,與生産一樣,具有資本增值的特性,可以由消費者在對産品的購買過程轉机化成資本。精神消費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形態,同貨幣資本、知信資本等一樣,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直接動力。其中,藝術品資本是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已經初步形成了關於藝術品的精神消費資本化理論,這是下面即將要深入進行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研究的基礎。

  2.收藏既是一種藝術品資本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

  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收藏,在發展中已不斷變更與擴充著其內涵,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收藏越來越成為一種投資行為,收藏投資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資本化。文化是由具有核心價值的價值系統所構成的,收藏文化作為一種行業收藏的文化,自然也是核心價值基礎上的不同價值體系所構成的系統。也就是説,收藏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同時,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

  3.收藏文化是一種精神消費體驗

  收藏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收藏是一種精神消費,在這種精神消費的過程中,還能取得投資收益。越是具有價值的藏品,越能帶來投資收益。所以,藏界一直把“高、精、新”作為收藏投資的一個重要法則。實際上,收藏文化的核心內涵來自“資本”的概念——能夠用來生産剩餘價值的價值,或者能夠藉以增值的價值。透過這一內涵,可以發現收藏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交易文化,也是一種誠信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它包括股權文化和債權文化,具體表現為社會意識、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等對藝術品資本市場的支援。在某種程度上,收藏文化是藝術品資本市場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

  三.收藏文化的作用與功能

  收藏文化是中國藝術品資本時代的一種正式資本制度的補充形式、共同信念及行為規範,從收藏經濟學的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不容忽視:

  1.優秀的收藏文化能夠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制度建立與完善提供思想、信念等支援。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文化支援和維護。我們知道,在計劃經濟時代,銀行被認為是國家的出納,在資金流動上認為“錢隨物走”,當然在管理藝術品流通市場與組織方面運用的也是計劃與行政手段。這種以計劃經濟思想為核心的收藏體制嚴重壓制了收藏文化的生發與成長,導致了藝術品資本的作用不斷弱化,甚或是排斥;而在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藝術品資本運作體制中,以資本的基本特性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種原動力,不斷催生著收藏文化的理念與發展。從上世紀就有不少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自由化理論影響下,對本國資本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從而使經濟、資本取得了快速發展,也帶動了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這從基礎上推動了收藏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毫無疑問,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會極大地推動中國收藏文化的發展。

  2.優秀的收藏文化能夠節約正式資本制度的運營成本,彌補正式制度的缺失與不足。如果正式藝術品資本制度與收藏文化的取向相適應,那麼,正式的藝術品資本制度推進的摩擦成本就會降低;相反,如果人們的藝術品資本投資理念、思維及習慣仍舊停留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經驗中,在藝術品資本知識又相當缺乏的今天,傳統藝術品資本投資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就會與市場取向的藝術品資本制度産生衝突、摩擦與不協調,這就必然會加大正式藝術品資本制度運作的成本。因此,對於現代藝術品資本制度的移植,在某種程度上,收藏文化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藝術品資本活動與創新也層出不窮,但藝術品資本制度的變化往往會滯後於科技與創新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品資本制度常常也需要創新。因為,法律條文和制度規定僅僅是界定了有限領域的交易關係的規範,而在法律、制度規範界定之外,收藏文化就會“當仁不讓”、“見縫插針”,在正式藝術品資本制度的盲區地帶發揮積極作用。

  3.作為一種準公共産品體系,收藏文化的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決定了政府和藝術品資本管理部門對收藏文化創新所採取的激勵措施與態度。政府和藝術品資本管理部門若不承擔並強化這一職能,出現“缺位”,那麼,其他非制度性收藏文化就會前來補位。如藝術品資本黑市、藝術品資本非法組織,會導致藝術品資本市場與組織的混亂。這不僅增加交易費用,而且易引起社會不穩定。當前中國收藏文化的缺失,最集中的就是體現為信用環境的失范,這正是收藏文化價值體系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四、我國收藏文化發展的狀況

  1.在現階段,以誠信原則為核心內容的中國收藏文化體系遠未建立。從總體上看,我國信用制度的建設仍滯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育的進程。近幾年,我國信用約束機制不僅沒有得到加強,而且在很多方面還弱化了,社會信用環境比較差,信用基礎十分脆弱。這不僅表現在各種信用工具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淡薄,信用行為扭曲,信用保證基礎缺失。這種狀況嚴重地制約了中國收藏文化的培育與發展。

  2.信用缺失放大了市場機制的缺陷。一旦社會處於信用嚴重缺失,使市場經濟活動處於缺乏信用制度基礎,那社會經濟秩序就會混亂。不僅表現為人們承諾的隨意性,而且還會由於經濟契約的不嚴密而使其喪失應有的嚴肅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由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藝術品市場微觀市場主體的行為短期化、市場秩序的混亂、經濟秩序的失范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中國藝術品市場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廣泛的信用缺失,使中國藝術品市場活動難以受到市場有效調節,降低了市場調節的功能和效率。

  3.收藏文化的培育環境惡化。藝術品資本供給者之間、藝術品資本需求者之間、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甚至作為中立方的仲介機構之間,還可加上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監管者,互相瞞騙、欺詐、不守信用、朝令夕改的現象依然普遍,市場秩序遭到破壞,管理者權威受到懷疑。在這種狀況下,收藏文化不僅沒有深入人心,還遭到了市場中資本強勢者的破壞。在混亂的信用基礎上,實現藝術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在信用缺失的背景下,藝術品資本市場參與主體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就顯得極為重要,更是一種有效保證。

  五.收藏文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重視非正式因素對收藏文化建設的影響。除了“收藏文化”與“信用危機”以及傳統文化中的“平均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之外,家族主義與市場遊戲規則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妨礙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的軟約束之一。中國文化傳統中“情法兼顧”的模糊性也給現代“資本規則”的確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在藝術品資本市場運作中,必須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市場遊戲規則來對參與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進行約束,遇到問題,用法律來解決。而中國人卻是用以“家”為核心發展形成的關係及親疏的情感作為處理市場競爭産生的問題的規則,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與公正的法律規則被棄之不用。這樣的環境之下,藝術品資本規則很難有效的建立併發揮出功能。

  2.理性平衡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在收藏文化發育中的作用。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中的非正式制度變遷處於嚴重滯後的狀況,由於正式制度變遷的失衡與非正式制度變遷嚴重滯後,因此,導致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嚴重不協調。儘管市場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於我國的正式制度主要是在求強求富的目標指引下,通過自上而下的人為選擇過程而導入的,而非正式制度卻仍然更多地表現為以適應傳統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為特徵的意識形態和習慣習俗體系,這樣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就必然會産生劇烈的衝突與震蕩。只有通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才能夠充分實現藝術品資本市場的功能延伸和結構擴容。

  3.要切實注意運作規範的研究與參與主體能力的建設。中國藝術品市場由於缺乏系統理論的支撐及運作的規範,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層次不高,資本進入緩慢,且進入市場運作的資本過度分散,投機意識濃重。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收藏文化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文化對市場的軟制約的作用發揮不出來。而正是這種過度的投機與急功近利,致使中國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不一而足。從不少方面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好像在不斷變遷與淪落,投機者似乎正在將其作為進行投機的一個遊戲場。更為可怕的是,不少投身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將這種遊戲化的怪像當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種特殊性與規律,在更大與更深層面上誤導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同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所推行的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文化及其藝術的發展更多地處於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這個層面,因此文化與藝術在政策方面更多的是群眾文化的取向,其中市場化的發展也更多地依賴於民間能力及力量的自我推動。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綿長而又悠久、傳統文化最為豐富而又積澱深厚的國度。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蘊含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文化創意形式與文化精神,文化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情感家園的重要載體,並孕育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特質、文化價值、思維方式、認知取向及文化本體意識,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蘊藏在當代社會中蓬勃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有不同種類、不同藝術形式的、數量龐大、價值不可估量的、存在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的文化藝術創意産品。相對於主流的經濟形態,因為傳承的特殊性、發展的困難性,以及認識上的模糊性等原因,在市場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機會與挑戰。

  4、把收藏文化發展作為體制與制度建設的一部分。在新的世紀裏,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的不斷成長,收藏文化體系的不斷建立,我們會不斷發現與尋找到困惑我們的問題的一些答案及解決的途徑,同時,這也會給我們以更多信心與解決問題的智慧、辦法,從而使在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道路上,以文化來推進文化市場、藝術市場的體制及制度建設。

  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