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品牌能為藝術做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2 15:30:37 | 文章來源: 熊雪嬌的部落格

文\熊雪嬌

董夢陽一手操辦的 “藝術北京”,從2006年以來就得到了諸多商業品牌的贊助,讓歷屆“ARTBEIJING”都辦得很有氣勢。從最初的大眾汽車,到後來的愛馬仕,這些閃閃發亮的LOGO每次都只出現在展覽的前廳,人們穿過物質氣息濃郁的甬道,走進展廳,看到的依然是畫或裝置,和你在任何一間畫廊看見的沒多大差別。這也應了董夢陽一直以來認同的觀點,“藝術的本質其實很難被商業品牌改變。”

在一次業內論壇上,主辦方提出了三個問題:“商業品牌的介入會影響或改變藝術的氣質嗎?”“兩者的結合是不是將藝術從精英文化引向社會大眾?”“西方的奢侈品頻頻贊助中國當代藝術,會不會讓中國藝術品淪為那些品牌的價值觀代表?”

這三個問題乍一看咄咄逼人,在資深畫廊負責人葉銘勳、商業品牌代表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史登科、上海雲頂拍賣公司總裁蔣寶磊以及藝術研究學者、策展人杭春曉看來,這有些聳人聽聞。幾方的觀點幾乎一致,都認為這種介入的良性影響要大得多,讓人有些驚訝,其他幾位的支援細想起來無可厚非:要麼是出資方,要麼是多少也會受益的畫廊與拍賣公司。較為客觀的是站在藝術家一方的杭春曉,他的觀點很中肯:“藝術品質並不取決於誰的介入,而是取決於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是否純粹。藝術家在被傳播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非藝術的力量介入,商業品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藝術家成為明星是一件好事。這表明大眾的審美消費和審美體驗獲得了整體提高,總比只看一些影視明星要好些。”

所以,我們要談的,不是恒久的“藝術與商業之間博弈”的論題,而是商業品牌的介入到底給藝術帶來了什麼好處。換句話説,這些LOGO用資金和閃光燈給自己帶來曝光率和輿論好評外,他們為藝術到底做了什麼?

最直接的幫助:做展

直到現在,UCCA的工作人員還會被人們問起2008年底的那次展覽。那一年有兩個奢侈品在中國做展,一個是愛馬仕的絲巾展,一個就是“迪奧與中國藝術家”。後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單是華服之間能穿梭竹林,時而是金屬裝置,時而是巨型“布偶”,還有奢侈品與藝術的一次銜接嘗試。

這種嘗試也體現在馬爹利 “非凡藝術人物”大獎上。這個從2004年開始設立的獎項,挑選的藝術人物從梁家輝、賈樟柯慢慢演變到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四個專業的藝術門類,獲獎的藝術家也不局限在中國,選擇的眼光和角度也越發“犀利”和內行,新晉上榜的就有畫家周春芽和攝影師馮海。馬爹利邀請了一支業內的評審團隊,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知名美術館的館長以及中央美院等藝術院校的研究學者和批評家,當然品牌方也不會全權放手,用保樂力加中國傳播總監王玨的話,是出於“綜合考慮”。但好在最後的結果讓人信服。

周春芽在接受採訪時説,“想做個展覽太難,因為貴。”一些大的美術館,一天的租金就要5000以上,持續做一個月的展覽,藝術家根本承受不起。周春芽問,“你們認為現在國內有哪一個評選藝術家的獎項是權威的?”一群藝術記者都沒有答上來。

他接著説,“其實就沒有權威的。那什麼是好的?真正幫了藝術家忙的。我自己的展覽,因為錢不夠,很難做一個時間長一點的,把那麼多畫收集起來,有些是從藏家手裏借的,只能展出兩個星期,你説遺憾不遺憾?馬爹利不要求我替他們設計個LOGO、宣傳畫什麼的,只做展覽,在我看來就是好的。”

周春芽説的是實話。王玨也談到關於評選範疇的改變,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做展的考慮。的確,如果像其他一些品牌一樣,一直把目光聚集在影視明星上,可能傳播藝術的能力只是當天那兩三個小時,一個獎項也只有頒獎之時才有公眾影響力。就在當天的預展結束後,馮海的新攝影創作和周春芽的新桃花、綠狗系列很快在圈內傳遍。展覽,對藝術家來説是大福利,對於看展的觀眾來説,何嘗不是,退一步説,這總比一群人衣香鬢影地舉著香檳酒,聽獲獎人云裏霧裏也要把自己所做的藝術和品牌扯上點關係,交差了事後,各自散去有意義得多。

青年計劃

在商業品牌做了大人物的獎項後,幾乎都意識到,和藝術發生聯繫的商業資源,不應該只為成名的藝術家服務,藝術的金字塔底層,有一大批急需資助的青年。於是你會發現,1992年就開始致力於與藝術合作的萬寶龍,在2004年設立了“國際青年藝術家大獎”的國際性贊助項目,從那一年開始,獲選的藝術家作品會在全球300家萬寶龍門店裏展出。

青年計劃有許多種選擇,除了做展之外,更多的資助還是在繼續學習上。勞力士的做法頗有實驗性,從2002年開始,每兩年一次,他們邀請了戲劇、文學、舞蹈、電影、視覺藝術、音樂六個門類的精英——打個比方,今年的電影導師是中國導演張藝謀,隨後甄選出六位青年藝術家門生,他們將和自己的導師一起共處一年,可能在教學之餘還會參與創作。這個項目花掉了瑞士人70萬美元,對於剛剛經歷過2009年前十個月出口額下滑26%的勞力士來説,不是一筆小開支,好消息是並沒有暫停的信號,他們還將繼續這個項目,即便得到機會的人非常的少。

就中國國情來説,很多人希望得到的,可能不是那麼奢侈的一年,而是非常實際的幫助。例如在好的平臺做第一次個人展,或者拿到資助去國外留學,對比而言,“馬爹利藝術基金”的青年計劃覆蓋面更廣。

他們的首個項目是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設立長期獎學金,用來資助有潛力的人才赴法深造。

到今年,“馬爹利藝術基金”已成功資助了8位雕塑和繪畫領域的美院中青年教師和13個學生去法國交流。在2008年,還資助了汶川大地震中受災的學生40多人。

2010年,馬爹利與今日美術館合作,發起了“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通過展覽、收藏、捐贈獲獎藝術家作品等多種形式,支援青年藝術家在可能最艱難的時候繼續走下去。

其實,讓每個商業品牌的代表來談贊助藝術這件事,他們幾乎都會把自己品牌的DNA分析給我聽,講出和藝術的關聯,措辭嚴謹,理性又不失人文關懷,一圈聽下來,倒顯得不真誠。

但事實上,他們確實在做一些實事。當這些事情是真實、有效並且持續的,我們就不會在乎品牌在説些什麼,如果周春芽的新作展出一個月,看展的觀眾和藝術家都獲益良多;如果又有十幾二十個美院學生因為基金會的資助而不再會因生活所迫臨摹、仿製名家甚至放棄創作,那就是商業品牌為藝術做的最好的事情。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