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元宇宙の平行時空 > 政策解讀 新聞詳情
我們如何在元宇宙中“安身立命”
新華報業網 · 辛文 | 發佈時間2022-07-28 16:46:33    

   編者按:從2021年開始,“元宇宙”(metaverse)這一概念引起廣泛關注。作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發展形態,它所裹挾的烏托邦式宣言既讓世人震撼與憧憬,也觸及世人盲區。從web1.0時代踏步至元宇宙前夜,人類見證了媒介技術的更疊與融合。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陳龍和博士生王宇榮在《傳媒觀察》2022年第7期刊文,通過對元宇宙的媒介技術審查,認為媒介實踐在元宇宙空間具有時空向量補償性,虛實在場的媒介實踐已轉向“體驗”並表現出真身、化身、分身層次性。文章同時探討了元宇宙媒介實踐在自我認同、隱私保護、勞工分配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2021年作為元宇宙元年,其橫空出世時所裹挾的烏托邦式宣言既讓世人震撼與憧憬,也觸及世人盲區。

  從相關定義並結合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所發佈的《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內容看,元宇宙作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形態,其本質是一種平行于現實空間的數字化虛擬空間,時空延展性、人機融合性、經濟增值性是其核心屬性,場景化、身體參與、虛擬身份、沉浸式社交、遊戲互動、情緒體驗是重要特徵,可以概括為虛實相融的綜合環境下人的全感官沉浸式體驗與交互空間。

  在媒介實踐範式轉向下,元宇宙被視為一種元媒介(meta-media),而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其媒介實踐將會如何改變人的交往與體驗,又會存在什麼樣的困境?這是值得研究與反思的。畢竟元宇宙空間中的虛實相融環境即將作為媒介實踐的時空,身體在場的沉浸式交互體驗將成為媒介實踐的突出特徵。

  元宇宙虛實在場的“體驗”:基於具身傳播實踐的審視

  (一)媒介實踐的體驗轉向

  元宇宙數字生態系統是基於八大技術與技術基礎設備——人工智慧(AI)、現實擴展技術、區塊鏈、電腦視覺、網際網路、邊緣計算、物聯網與機器人、用戶交互性,以支撐打造跨界域、高保真、高沉浸度體驗、低延遲的數字化身、內容生産創作(Content Creation)、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社會接受度(Social Acceptability)、安全與隱私(Security & Privacy)、信任與責任(Trust & Accountability)生態系統與規範協議。而在當下諸多相關文獻在形容、表意、闡述元宇宙數字生態系統時皆離不開“體驗”一詞,如虛擬體驗、沉浸式體驗、全真體驗、交互體驗、全感官體驗、實時體驗、第一人稱體驗,等等。體驗已似乎成為用戶在元宇宙中實踐的典型方式,強調了身體性的介入實踐。

  作為一個概念範疇,“體驗”有其哲學意涵脈絡。在體驗哲學思維中,心智體驗性是核心,其主張人的範疇、概念、推理和心智,並不是外部現實客觀的、鏡像的反映,而是由人的身體經驗特別是人的感知運動系統所形成的。體驗哲學的發展也推動認知科學領域的發展,“體驗”成為感知與意義的紐帶,將身-心二元融為一體。體驗突出的是人的心智、身體、環境的一體化並相互存在嵌入型與交互性特徵。

  媒介的演進史經歷了德佈雷筆下的邏各斯域、書寫域和圖像域,媒介域的更疊也聚合了人不同的感官。在當下圖像域時代,我們只能通過二維界面“觀看”來認知世界。而在元宇宙時代,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以其數字孿生、現實虛擬拓展、腦機介面、AI等技術實現人的全感官(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超升維,用戶以數字化身形式進行跨時空流身體全感、心智神經系統、環境一體化的沉浸式體驗。

  那麼,傳播學視野中的具身性範疇如何審視元宇宙這種數字化身沉浸式體驗?“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麥克盧漢的名言“媒介即人體延伸”,隱含了技術中心視野下的媒介史是一部感官不斷嵌入人體而身體缺席與離場的歷史。具身性作為一個跨學科概念,具有不同範疇哲學認識論基礎。在其被引入傳播學後,具身性對身體的在場與離場具有曖昧性。對此,芮必峰認為:“具身概念的關鍵與身體是否在場都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其實是身體通過意向性與世界和他人達成的一種實踐過程,所謂意義、理解和溝通都奠基於這種身體實踐過程。身體在場不過意味著在特定的傳播情境中身體共處同一空間,但這並不能保證傳播雙方此前有多少共同的身體實踐或維特根斯坦所謂的‘生活形式’。”其實在具身性概念引入傳播學之前,黃鳴奮早已提出在賽博空間裏,身體並不缺席,真身通過技術“擴展”在場,以化身感知在場。以傳播學技術實踐路徑來看,元宇宙這種數字化身沉浸式體驗並不導致身體主體缺席,而是在數字孿生、現實擴展等技術映射下的具有主體意識,可與環境、事件及其他虛擬物進行沉浸式交互的數字化身媒介實踐。

  (二)虛實在場的媒介實踐層次性

  作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産品形態,按照其開發願景,元宇宙發展完備的終極形態是虛實相融,即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相連、融合與共生。亦有學者提出虛實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現,時空再構則是其內隱特徵。

  沉浸式體驗媒介實踐在元宇宙虛實共生時空中具有虛實層次性,表現為現實維度的人(Real body)以數字化身角色在虛擬世界中以無限數量併發用戶(unlimited numbers of concurrent users)實時參與體驗多重異構活動。可以看出,現實物理空間中的真身、虛擬空間中的數字化身、虛擬空間多重異構場景中的無限數量併發用戶,三者構成元宇宙沉浸式體驗媒介實踐的層次性。

  首先是處於現實物理空間的真身,意即連結元宇宙的現實用戶。作為擁有生物屬性意義上“肉身”的真身,其在現實空間有社交關係、獨立的人格與心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與經濟地位屬性等。雖不能被實體化映射、複製進元宇宙空間,但其卻在數字孿生技術下,基於自主慾望的選擇,在不違反元宇宙社會規則、協議前提下定位、編輯、修改其數字化身角色。

  其次是數字化身。作為現實空間用戶在元宇宙空間中的數字化身,其代替了用戶真身在元宇宙媒介實踐中缺席的“肉身”。而得益於數字孿生技術、現實擴展技術、腦機介面技術等,數字化身具有虛擬具身性。

  最後是分身(separation)。分身描述的真身是以數字化身角色,在虛擬世界的向量時空流中實時參與體驗多重異構活動的無限數量併發用戶。

  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虛實空間媒介實踐困境

  作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産品形態,隨著數字技術革命代際週期的縮減,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在應用潛能上必將釋放強大能量。人們于元宇宙虛實相融空間中的媒介實踐,在顛覆與重構人們生存方式的同時亦會遭遇相關困境。

  (一)虛實空間深度轉換與自我認同危機

  回望社會的歷史發展,自我認同危機早已存在。吉登斯認為自我認同關涉了身份認同、社會認同與價值認同,身份的建構具有主觀與客觀雙重屬性,既依賴於主觀認同,也離不開客觀的社會性建構,其間也伴隨著角色對相應的社會規範、責任與價值的感知與反思理解。

  相比於時下具有“液態”流動性的現代性社會,在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虛實相融的超維網路社會中,向量拓展的媒介時空下多重異構場景的實時沉浸式體驗或使人類的自我認同危機更甚。從技術路徑上看,元宇宙虛實在場的媒介實踐層次性肇始於真身,以數字化身角色在虛擬世界的向量時空流中,實時參與體驗多重異構活動的無限數量分身。真身對數字化身與數字分身的不對等,使得現實空間的人將基於多重身份想像、設定為數字分身而進入多重異構虛擬場景中,並在不同情景中進行沉浸式交互。多重分身代替真身在多重異構虛擬環境的沉浸式體驗是情境性的,有其獨立的社會規範與交往規律,並在沉浸式體驗下建構了多重分身的獨一虛擬社會經歷與對角色的反思性認知,同時在低延遲的網路時效下基於腦機介面技術實時傳輸給現實空間的真身用戶。以此來看,當用戶多重分身在現實空間中歸一之時,真身用戶對多重分身在虛擬空間的經歷與角色反思定位可能會對現實用戶的自我身份認知産生影響。同時,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形而上的思維活動如知識反思性活動,在元宇宙虛實相融的向量時空中可以被沉浸式體驗所轉化。這固然有利於實現人類對形而上思維實踐的把握與理解,但也可能加劇對社會規範、價值的認同危機。

  (二)數據隱私保護困境

  從現有關於元宇宙願景開發實現的技術方案與數字生態中,在元宇宙虛實相融的空間中,用戶可進行數字化身在場、人心智神經系統、環境一體化的沉浸式體驗媒介實踐。這得益於數字孿生技術、腦機介面、現實擴展、用戶交互性、區塊鏈、物聯網、AI、網路通訊及協議等相關技術支援。我們可以將這種沉浸式體驗所囊括的用戶數據分為用戶個人數據(即任何透露身體、醫療、生理與心智神經、經濟、文化或社會地位的資訊)、用戶行為數據(即任何關於習慣、活動實踐的資訊)與通信數據(即與個人通信相關的任何數據和元數據)。可以看出,用戶在元宇宙空間的媒介實踐數據不僅囊括了用戶接入時從現實社會上傳的數據,也包括在元宇宙空間交互實踐中所産生的社會性意義上的數據,以及生物性肉體與腦意識層面的數據資訊。在不考慮數據隱私保護的技術實踐中,從現有的人類網路數據資訊隱私保護經驗,審視元宇宙情況還是具有一定借鑒性的。虛實空間中的數據隱私保護困境主要來自於平臺提供方的數據監管、洩露、濫採濫用問題。基於數據資訊採集始終以隱性化、智慧化、自動化方式進行,作為具體服務的平臺擁有超越政府層面的龐大數據集。而用戶生物性肉體與腦意識層面的數據資訊,對平臺自身提升用戶畫像與精準投放功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亦有大數據的應用價值。因此平臺方若缺乏有效監管,用戶數據資訊有可能出現被其濫採、濫用、洩露等情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當下元宇宙願景開發的一個巨頭網際網路平臺——Meta(即Facebook),已經成為個人用戶資訊數據的收集者和囤積者,而這已不是秘密。

  (三)時空分配不平衡導致數字勞工與隔閡

  可以預想的是,注意力經濟模式仍適應元宇宙空間。用戶虛擬身份資訊、肉體資訊乃至多重分身的意識層面資訊將具有極大的大數據價值。在元宇宙媒介實踐的體驗邏輯下,資本邏輯運作的平臺將極大發揮注意力經濟模式的運作,更加刺激用戶具身體驗感,從而延長用戶在虛擬空間的駐留時間並參與生産,數字勞工角色抑或更甚。同時在元宇宙時代下,當人類的媒介實踐場域遷徙至高維的虛擬空間時,人類在現實物理空間的生存時空則遭受相應擠壓,人類對於元宇宙虛擬時空的生存法則(包括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方式)的感知適應甚或會超越其現實物理世界。人類開發元宇宙並接受元宇宙虛擬時空生存規則的改造,如果以溫納的技術“反向適應”概念作為類比,這就是一種時空的反向適應——即人的目標的調整,皆為配合元宇宙時空生存特點。如若出現時空的反向適應,人類的現實生存時空就會遭受擠壓,存在於現實空間的歷史文化意識、民族情感、空間位置等諸多要素,或會大大削弱對現實空間個人、群體組織乃至民族國家意識維繫與情感連接的影響力,相應的現實社會隔閡亦會增加。

  從作為文學想像到現實産業開發佈局,元宇宙願景承載了世人對未來生活世界的美好憧憬。從媒介演進史來看,以往媒介域的更疊都無法在時空組合上升維,媒介實踐的離身狀態一直若即若離。有學者將元宇宙作為網際網路發展的終極形態,果真如此的話,作為未來元媒介的元宇宙的超維時空與虛實在場媒介實踐“體驗”特徵也許符合人類對媒介升級演進的期待。不管如何,作為一項遠遠未竟的事業,元宇宙願景的開發具有諸多的不確定性。在期待元宇宙對人類生存方式重構的同時,我們也要謹慎看待與思考現有媒介實踐問題在元宇宙空間的表現與新情況。

  (載《傳媒觀察》2022年7月號,原文約11000字,標題為: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虛實在場的媒介實踐與困境。此為節選,註釋、圖表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王宇榮,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博士生

  陳龍,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新華報業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