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元宇宙の平行時空 > 現狀趨勢 新聞詳情
人工智慧、元宇宙……高教改革謹防沉迷浪漫想像
中國科學報 · 張繼明 | 發佈時間2022-08-04 14:34:32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驅動下,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寵兒。關於“人工智慧引發高等教育革命”的各種言説也廣泛流行于高等教育界。

  今年年初,“元宇宙”概念橫空出世,教育元宇宙旋即成為高等教育學界的新寵。人們關於教育元宇宙的熱議、想像最終製造出了一個關於教育元宇宙的神話。

  人工智慧、元宇宙都標誌著人類科技發展的未來方向,新技術無疑也將越來越多地影響到高等教育,但新技術能否成為塑造一個新高等教育體系的強大力量?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改進當下之高等教育?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秉持科學而審慎的態度。

  新技術在應用於教育時存在局限性

  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人們借此不斷深化認識和改造著世界。

  作為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産物,應用於教育領域的技術對教育産生重要影響。

  例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腦和網際網路技術應用於教育,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形態,提高了教育效率,由此産生了技術引發教育革命的浪漫主義觀點。

  近10年來,從網路公開課到慕課,尤其是在人工智慧發展下,現代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技術重塑教育的論調也更加甚囂塵上。

  然而,從事實上看,技術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始終是有限的。這是由教育的根本性質所決定的。

  近千年來,現代大學組織沿著固有的邏輯持續演化,這個邏輯確保大學始終作為自身而非其他。

  具體而言,這個邏輯就是大學教育是以人為直接作用對象的。確切地説,大學教育要通過影響受教育者的心靈與精神世界來實現其核心價值,教育在本質上是真誠的心靈交往活動。

  相較之下,技術儘管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産和生活,但技術在總體上的最大優勢在於提高人的活動效率,而且技術常常導致人類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忽視對心靈的呵護。

  這體現了技術理性的本性及其與人的內在需求間的矛盾衝突。因此,可以説技術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僅在特定範疇內發揮作用,往往難以觸及教育的內核。

  新技術難解核心問題

  人們之所以寄望于通過新技術重塑高等教育,主要原因在於對當下高等教育發展品質的不滿。然而,人工智慧或元宇宙能解決制約我國高等教育品質的問題嗎?

  無疑,新技術在開展遠端教學、構建高擬真化和強交互性課堂、實施基於大數據的課堂評價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也有利於提高教育實施“效率”。

  但對於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新技術則似乎力有不逮。

  具體來説,在人才培養品質方面,當前國內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在於一些師生對教與學均缺乏應有的虔誠態度。

  對於學生來説,不斷強化的就業導向致使其缺乏對知識及其價值的信任與尊重,學習投入不足;對於教師來説,教學和學術越來越帶有“為稻粱謀”的特徵,學術職業日漸成為美國教育學者克爾所説的“瓦解中的志業”。

  在體制機制方面,傳統的大學管理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學的自主和自由特質存在矛盾,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品質及大學辦學品質陷入某種困境的重要原因。

  而傳統管理模式背後,恰恰是人們關於大學觀、大學發展觀乃至利益觀與教育內在要求之間發生了一定的背離。

  顯然,基於技術的本性及其局限性,新技術難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新技術的應用還會強化大學管理的傳統。例如,大數據融合人工智慧,本身就構成一種技術權力,對大學的知識創造形成潛在威脅。

  智慧技術的意義應客觀看待

  就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而言,通過制度改革與文化建構重建以價值理性為取向的認識論基礎,破除普遍的功利主義對教育和學術的影響,使大學教育重回以人為起點和歸宿的邏輯軌道,使大學治理在科層制與經典大學準則間找到合適的平衡,是改革的方向與重心。

  這其中,包括了深入探討大學治理的中國特色模式,如通過建設專業化的管理者隊伍,融中國智慧與大學邏輯于一體;建立大學績效發展的榮譽體系,減少物化評價標準;強化知識原初價值,即以知識發展作為構建大學共同體的根基等。

  而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技術作為手段,其核心價值在於服務於教育,應在教育根本邏輯的規範下發揮其提升效率優勢,或者在局部的、可能的範圍之內,為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技術將深刻影響包括教育在內的各行各業,我們應積極探索如何應用新技術改進教育。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謹防因過度推崇技術而丟掉教育的自主性和規律性,何況人工智慧、元宇宙技術本身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

  總之,在探討和踐行智慧教育及教育元宇宙時,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教育的視角和當下之立場,謹防沉迷于技術至上的浪漫主義想像之中,從而迷失了探索教育變革和創新的應有方向,貽誤了解決當務之急的大好時機。

  (作者張繼明係濟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科學報    | 撰稿:張繼明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