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門票0元,24小時開放,入館無需核酸檢測,所有展品隨便摸,祝您遊覽愉快。”
倘若有一座博物館,在入館顯眼處打上了這樣的標語,那當遊覽者步入其中時,恐怕都要懷疑下,自己到底是位於現實,還是到了虛擬世界之中。但神奇的是,就有一座這樣的博物館,建立在了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並完全免費的開放給所有前去參觀的遊客。而館中的數百件展品,也不是人們印象中名貴珍重的文物寶藏,而是時刻充斥在網路空間中的、被網友司空見慣的——“梗”。
近日,“中文梗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個依託于線上虛擬現實社區VRChat所建造的博物館,展示了2000年至今的數百個網路流行梗,網際網路在中國20餘年的記憶,就被濃縮在這一方天地之中。不少網友參觀後,還將此評價為“國內最佳元宇宙項目”。在該館開放之時,封面新聞對話到了“中文梗博物館”的館長,同時也是該館的創建者UP主四跡。
▲ “中文梗博物館”館內
這看似新奇又有趣的想法背後,是他與團隊經過2個多月的摸索嘗試,才“從無到有”地建立了這座承載著幾代人青春回憶的博物館。
為“梗”造博物館
“7個展廳濃縮20年中文網際網路記憶”
“網紅小胖”“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殺馬特”“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説”……
走進“中文梗博物館”,在第一個展廳“梗起”中,也許就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死去的回憶突然開始攻擊我”。在這個展館裏,集中展示著21世紀初,也就是2000年前後中文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時所流行的“梗”。細看之下,就能發現這一批梗年代久遠,且大多出自貼吧、論壇等國內最早一批的社交平臺,當網友們看到這些年代感十足的網路圖片、表情包時,恐怕也得喊出那一聲:“爺青回。”在那個網路還不是十分發達的年代,這些“梗”曾帶給了最早一批“沖浪選手”們單純的快樂。
而沿著展廳一路走去,還將依次經過“梗承”“梗興”“梗繁”“玩家”“二次元”“家”展廳,一共七個展廳中,沿著20年中文網際網路梗的時間線索排布,裏麵包含了從千禧年至今的共200多個網路梗。其中,既有“殺馬特”“網紅小胖”等這些“古早”的網路流行詞,也有最近被人們瘋搶的“可達鴨”,被頻繁使用的“退!退!退!”等正新鮮的網路梗。
“我是一個B站的深度用戶,經過我十多年上B站發現,至少對於社區來説,以各種流行的梗為中心進行的創作,都是很受歡迎的。同一個梗,它被不同的方式進行二次創作和改編,反覆讓人覺得快樂和有趣。”
談起“中文梗博物館”的緣起,四跡解釋了最開始想要做這個博物館的原因。其實,在過去的20多年來,依託于網路誕生的新奇事物數不勝數,但他選擇了運用“梗”這一事物來打造博物館,自然是經過了許久的考量。“而且圍繞梗的相關內容很多,人們聊天的話題,往往也繞不開熱門梗。再加上我個人也比較喜歡,覺得‘梗’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題,於是有了‘中文梗博物館’的誕生。”
説起來似乎直白簡單,但是要從浩如煙海的“網路梗”中,選出能夠進入博物館的內容,並且要分門別類,符合不同展廳的主題,且有展品的“梗”就達到了上百個,其中的工作量不言而喻。再來,用2個多月打造出一個虛擬的博物館,對於四跡來説,是一個大膽且沒有前路可以借鑒的嘗試。在準備“中文梗博物館”的過程中,他感覺像是“進度條被拉滿了”,每天做的事情幾乎就圍繞著這個博物館展開。
“一開始,‘梗’都是我自己在網路上收集,後來也會有一些網友和朋友的建議。任何時候看到合適的梗,我都會記錄在我的表格之中。一共收集了300多個‘梗’,但最終進入博物館的,應該是200多個。”四跡説到,選擇“梗”的標準,自然是要積極的、正面的,並且有大眾知名度的,過於小眾圈層的“梗”並不適合放到館中展示。“當然,如果這個‘梗’能構成一個有趣的模型來展示,或者能夠引起觀者的某些思考,哪怕不那麼熱門,也能進入展館之中。”
還原名場面
“打造現實博物館難以達到的體驗”
介紹了中文網際網路最早期的一些經典梗的展廳“梗起”;展示在網際網路逐漸發展起來後,通過網路視頻平臺所誕生出的新梗的“梗承”;呈現更加貼近當下人們所處時代的網際網路名梗的展區“梗興”;展出一些動畫作品中名場面、名臺詞,承載了無數二次元愛好者回憶的展廳“二次元”;進入展區就好像來到了經典遊戲場景之中的“玩家”展廳……
在四跡設計的整個展館中,既能看到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20年來的中文流行“梗”,還能發現觀眾特別設置的“二次元”“玩家”展區,展示了依託網路發展所誕生繁盛的事物和圈層。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説前面的展區,因為網路剛剛開始普及,“梗”的誕生大多依託于文字和圖片。那到了後期,網路視頻平臺的興起、短視頻的流程,讓“梗”的出現集中在了一些綜藝、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
而為了讓展陳的方式更加多元和趣味,四跡還採用了獨特的名場面重現方式,來向參觀者介紹“梗”誕生的故事。譬如,館中全景式還原了《中國夢之聲》的舞臺,作為B站鬼畜常客的“波瀾哥”“面筋哥”等,均是出自此檔節目。此外,和該場景一樣被全景式還原的“名場面”,還有“傑哥不要”“雞湯來咯”等等。
“做這個博物館,我肯定是盡可能地去表現一些現實博物館難以實現的地方。”四跡説到,在設計的過程中,既要讓觀眾有真正在逛博物館的體驗,但又想突出虛擬博物館的優勢,讓觀眾得到獨特的參觀體驗。所以要反覆調整動線、館陳方式,包括館中展示文字的大小,行走的方向都經過了不斷地嘗試。“沒有哪個地方是不艱苦的。比如《中國夢之聲》的舞臺,動線確定好了之後,還要解決射燈的效果、地面的反光、顏色的還原、大螢幕的動態等問題,都要一個一個解決。”
▲ 館內還原的《中國夢之聲》舞臺
此外,在“玩家”的展廳中,還能看到四跡的獨特想像力所帶給參觀者的驚喜。在“馬利奧的轉場”這一環節中,參觀者可以從《超級馬利奧》遊戲中的管道跳下去,直達到這個遊戲風格的走廊中,就像穿越到了遊戲的世界。同時在依託遊戲《我的世界》所創造的沙盤中,如果參觀者走過旁邊的一道傳送門,就會自動穿越到這塊沙盤當中,變成縮小版的自己,感受瞬間比例縮小的趣味。而這些,都是在現實博物館中,難以達到的體驗,也是四跡極為滿意的部分。
帶來快樂之外
“思考元宇宙産品更有意義的發展方向”
“這不只是想要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快樂,回憶、總結、分享網際網路梗文化。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網際網路內容消費模式的一次探索,與可能的啟發。重新思考眾説紛紜的元宇宙産品更合理更有意義的發展方向。”
在“中文梗博物館”的序廳之中,四跡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將創作這個博物館背後想要表達的意義蘊含其中。在時代的浪潮中,這些“梗”突然爆紅,被數以千萬的網友所轉載、使用,之後又迅速被人們遺忘在歲月的塵埃中。採訪時,四跡也説到在收集這些網路梗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其所折射出的時代審美、社會發展的變化。
“我覺得‘梗’,是一個被動存在的東西,它是突然會讓一些人感到快樂或者情緒波動的內容,然後被廣大的人群認可。這種被動的東西,也能折射群體大致的精神狀態,或者説價值趨向的變化,審美趨向的變化。”
四跡回憶,早期的網路梗依託于文字、圖片,後來出現了網路視頻後,鬼畜視頻開始流行,再到智慧手機普及之後,短視頻傳播的效率變高。網路發展不斷加快下,“梗”的更新迭代也越來越快,持續爆紅的時間縮短,也就更加轉瞬即逝。“可能最早的時候‘神馬都是浮雲’,現在看來挺無聊的內容,卻能在那個年代都爆火。現在能火的‘梗’往往節奏感很強,畫面很刺激,讓人特別想笑或者讓人覺得情緒突然放大的東西。”
而四跡也説到,自己創作“中文梗博物館”的目的,也是希望讓不同的人看到能有不同的感受,且越多越好。同時,也希望館中封存的網路記憶,能夠讓遊客觸發一些他們曾經的際遇。“這些‘梗’的共通點,可以説中國的網民都在追求快樂,都是積極樂觀的人群。”
當然,如果想要用“梗”喚起大眾對於網路的思考,對於時代的追憶,那也許寫個盤點的文章,也能將這些“網路梗”包含其中。可四跡選用在網路虛擬世界打造博物館的方式,耗費2個多月的心血來創造出觀眾的一墻一磚,自然還有著更為龐大的野心。就如在展廳中所寫到的那樣,他渴望用這座博物館,來表達他對於“元宇宙”這一概念的想法。
“我是認可我自己做的方向,是元宇宙;這個概念産品所發展的一個方向。至少覺得我做這個東西,它是有用的,有用戶體驗的,能被用戶認可的,甚至很多用戶覺得它新鮮。他們願意相信這個東西定義為是元宇宙的一個産品,我覺得是很難得的。”
目前,“中文梗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已經達到了10萬,在遊戲之外,還有更多網友是通過視頻認識到這座博物館。在網路中,曾有網友評價該館,是“國內最貼近元宇宙體驗的真實成品,是中文網際網路元宇宙的首次成功應用”。這一評價,也讓四跡記憶深刻。他説到,自己也無法定義這個博物館到底是不是“元宇宙”,但如果能有更多的玩家看了這個館以後,去思考“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又該往怎樣的方向去發展,那四跡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來源:界面新聞 | 撰稿:李雨心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