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浙江這些“小地方”突然火了 原因不簡單
發佈時間:2022-05-20 08:18:33    

   今天要聊一件事:在過去一年裏,浙江很多“小地方”火了!

  這些地方,有村、有鄉鎮、有街道。

  地方雖不大,它們的故事卻上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央媒。

  先來看看,哪些“小地方”火了,從村説起。

  先説第一類村。

  常山縣聚寶村上過《人民日報》。

  因為近年來村子變富了:在荷塘裏,村民們養起小龍蝦、青蝦,還發展旅遊和蓮子加工産業,村集體經濟累計增收50萬元以上。

  發展産業,得有本錢。聚寶村的本錢,來自400公里外的慈溪市。常山縣與慈溪市設立山海協作的“産業飛地”,聚寶村拿到了約3萬元分紅,同時還得到慈溪市10萬元山海協作援建資金。

  開化縣有個真子坑村,上過《經濟日報》,也是因為變富了,300公里外的桐鄉市幫了大忙。

  這個村地處浙皖贛三省交界,山高谷深、道路崎嶇,但水質很好。村民們引溪澗山泉,搞起古法養魚,養起青魚、草魚,産品很好,但村民沒銷售渠道。

  桐鄉方面為村民免費提供魚苗,農業公司統一回購銷售,村裏養的魚不但供應桐鄉本地,還銷到了上海。

  今天,《人民日報》還刊發了一篇文章,介紹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上面也講到一些村莊:衢州市柯城區的鬥目垅村、余東村。

  這些村得到余杭區的幫助,像鬥目垅村,因此建起了民宿和主題公園。

  這些村能“火”,是有山海協作這個大動作,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幫助下,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了。

  再説第二類村。

  這個村多次被央媒報道,相當有名:淳安縣下姜村。

  它的出名,有兩個原因:它曾是大山深處的貧困村,通過努力發展,已經升級蛻變為富裕的美麗鄉村;下姜村富了後,和周邊24個村一起組成鄉村聯合體,以實現大家“一起富”。

  還有一個村,也常被央媒提及:東陽市花園村。

  去年8月,《經濟日報》提到:花園村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這是浙江小城市試點首次從中心鎮向經濟強村擴容,標誌著全國首個“村域小城市”誕生。

  這類村能引起關注,簡單來説原因是六個字:先富帶動後富。

  還有第三類村。

  《人民日報》上出現過這兩個村的故事:台州市黃岩區烏岩頭村和寧海縣葛家村。

  對烏岩頭村,《人民日報》這樣描述:“一聲銅鑼開場,接著二胡、大鼓等樂器奏響,村頭頓時熱鬧起來。”

  而葛家村,則是村裏建了個美術館,藏品不少,有舊傢具、嫁粧、國畫、書法、布藝和針織作品等。

  共同富裕,不光是物質富裕,還得精神富有。

  浙江這些村“出圈”了,鎮和街道也不含糊。

  像義烏市蘇溪鎮,就被央媒發現了一個細節:該鎮有一處路口,雖沒有紅綠燈,但行人過斑馬線時,汽車常提前減速或停下,讓行人先過;行人也體諒司機,往往加快腳步,減少他們的等待時間。

  湖州市織裏鎮也挺出名。因為央媒發現:雖然常住人口有45萬,其中外來人口35萬,光電動車就有14萬輛。這個鎮的車輛行駛和停放卻有條有理、忙而不亂。

  今天的《人民日報》,提到了吳興區龍泉街道,講了一個故事:有位叫陳美英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前段時間治病花費近6萬元。街道工作人員進行大數據排查對比時,發現了這一情況,經核實,她領到了1.76萬元救助款。

  浙江的這些“小地方”,為啥央媒這麼感興趣,挖掘發生在這裡的細節和故事?

  這得從大背景説起了。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印發實施。換句話説,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已經探索一年了。

  這件事當然意義重大,因為浙江要以先行探索為全國探路,這既是金字招牌,又是重大政治責任。

  難怪央媒對浙江這麼關注,連這些“小地方”也不放過,這就叫“大局著眼,小處入手”,于細微處見真章:鎮村做得怎麼樣,折射出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進展。

  加油,浙江!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黃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