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物局發文公佈驗收通過的浙江省第二批鄉村博物館(389家)名單,余新鎮普光村農耕記憶館作為嘉興市本級唯一一家鄉村博物館榜上有名。
建設鄉村博物館是留住“鄉愁”、留住“根”的有益探索,為鄉村社會發展與基層群眾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文化力量。鄉村博物館建設被納入2022年省政府“浙文惠享”民生實事工程。今年8月,普光村農耕記憶館通過浙江省第二批鄉村博物館驗收。
在普光村,小院裏種著銅錢草,古樸的白墻黛瓦,大門上“農耕記憶”四個大字頗為醒目,特色的農耕記憶館內收藏著200余件如木扒頭、花籃灶、紡紗機、織布機等老舊農具,反映了傳統鄉村農民勞作的艱辛,是時代變遷的物證。織布區、養蠶區、縫衣區等展區還原了“舊時光”,傳承著“沾著泥土”的農耕文化。200多平方米的農耕記憶館是由閒置的農房改建而成的,而今已成為茶余飯後村民們散步打卡的好去處,也舉辦了各類展示展覽活動,接待參觀者近萬人次。
農耕記憶館開展鄉村博物館的申報工作以來,余新鎮通過多級聯動、合力推進,讓展館品質得到了全面提升。普光村對照鄉村博物館申報標準及要求,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和嘉興市博物館結對幫扶下,邀請專家實地指導,針對專家組給予農耕記憶館物件的展陳方式、場館佈局以及展示名牌的擺放等方面提出的指導和意見,在隨後提升的工作中普光村結合專家指導意見制定了提升方案,重點對農耕記憶館在主題和內容兩大方面進行提檔升級。一是在主題提升方面:以春、夏、秋、冬四季完善參觀路線,提升陳列區的延續性及展品的故事性。二是在內容提升方面,增加了墻面內容,以簡筆畫形式增加銘牌的解讀,並在農耕記憶館門口增加水車場景,將“動”與“靜”相結合,豐富農耕記憶館展示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普光村農耕記憶館在改造提升中融入了數字化,分別在“大廳”“童趣灶間區”“農耕區”“養蠶織布區”以及“打年糕區域”放置數字螢幕,加入視頻、圖片等內容展示農耕文化,更好地向參觀者展示舊時的農耕生活,憶苦思甜,留住鄉愁。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好,普光村村民們的口袋鼓起來了,而在農耕記憶館的“加持”下,村民們的精神生活愈加豐富多彩。接下來,普光村農耕記憶館將以鄉風民俗、“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文化專場活動等為抓手,開展親子手工、主題宣講、團隊研學等,將鄉村博物館建設打造成共建、共治、共用的文化空間與思想交流陣地,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休閒需求,從而進一步培育鄉風文明,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養、促進鄉村文明進步。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魯丹丹 鈕宇萍 王莉雲/文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