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窗口建設 新聞詳情
探訪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從一個實驗室看一條大走廊
浙江日報 · 何冬健 見習記者 涂佳煜 | 發佈時間2022-09-06 08:57:10    

   編者按: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這條奔涌的創新動脈是浙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的主平臺。浙江已經開啟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征途,記者日前穿行大走廊,走訪科研院所和創新企業,感受科技創新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磅薄之力。

  若在時空坐標中觀察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之江實驗室無疑是一個焦點。

  “一顆實驗室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始終為中國的創新發展而跳動。”——曾有媒體這樣形容之江實驗室5年的成長。自2017年9月6日掛牌以來,這家以浙江母親河“之江”命名的省實驗室就如同“定盤之星”,詮釋著浙江集全省之力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意義所在:為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浙江智慧,為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浙江方案,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展現浙江擔當。

  走訪之江實驗室,我們發現了3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速度。9月5日,在各界熱切的目光中,之江實驗室發佈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智慧計算數字反應堆科學裝置啟動建設不到一年,“之江瑤光”OS智慧計算作業系統正式上線,能夠支援各種計算任務和應用場景;高通量奈米鐳射直寫技術與裝備,將鐳射直寫光刻的精度提升至20至50奈米尺度;自主研發國內首顆FeFET陣列晶片,這是目前國內唯一支援存儲與存算功能的鐵電電晶體陣列晶片,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5年裏,之江實驗室以超常規速度産出新成果,正是得益於對新型舉國體制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可資借鑒的浙江路徑。“政府+高校+企業”共建一座實驗室,“1+1+1”最終大於3。

  “單打獨鬥”和“包打天下”的科研模式已不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需要大兵團式的科研攻關。“一個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競爭力,絕不是一些單點技術的研究突破,而是體現在能否構建體系性優勢。”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説。

  不久前,之江實驗室牽頭打造的國産自研人工智慧開源平臺——之江天樞人工智慧開源平臺3.0版本正式上線。“天樞”是之江實驗室籌建後的第一批項目之一,實驗室人工智慧領域首席科學家潘雲鶴院士坐鎮,迅速與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科研力量聯手,搭建起100多人的本土團隊,不到兩年就完成了總體框架構建和核心代碼開發。“集中力量辦大事,整合不同科研團隊的力量,做好學科交叉融合,是天樞團隊快速産出成果的關鍵所在。”天樞項目技術負責人郟維強説。

  第二個關鍵詞:轉化。之江實驗室的創新“朋友圈”中有許多企業。以衝擊世界一流的AI晶片為目標,之江實驗室與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之江—燧原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大家都是‘從0到1’這條戰壕裏的戰友,新思路互相分享,新成果共同擁有,合作之間信任更深了。”上海燧原科技相關負責人説。目前,雙方共同研製的P級人工智慧計算集群已在之江實驗室計算與數據中心落地。

  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説,之江實驗室與企業合作不是直接轉化成熟技術、孵化企業,而是“催化”的概念,通過與企業甚至是上下游産業鏈的市場主體深度融合,共同培育並在市場反饋中迭代成果,從而實現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之江實驗室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聞韜團隊研發的PET-CT智慧醫學影像系統,在構想階段就引起浙企明峰醫療的興趣,獲得千萬元級資金資助。通過與醫療裝備企業在數據、硬體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如今該技術已進入醫院臨床業務並穩定運作。

  創新“企業出題、實驗室立題、人才破題、共同解題”的協同攻關機制,讓之江實驗室的成果轉化鏈路更短、前沿基礎研究的投入更多元。通過打造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和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之江實驗室將層層放大底層動力,為浙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第三個關鍵詞:情懷。之江實驗室是如此年輕,從五湖四海匯聚到這裡的人才,35歲以下的佔80%。31歲的馮毅是之江實驗室計算天文方向項目帶頭人。今年3月,他利用中國天眼FAST等裝置,首次提出統一解釋重復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他這樣表達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雄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我願意用畢生時間,去做一個仰望星空的顛覆者。”

  承擔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專項“地外探測無人系統自主智慧精準感知與操控”項目的骨幹團隊成員全部是90後。他們説:“無需擔心科研經費,不用為繁雜瑣事憂愁,我們聚焦研究本身,如果説心裏還裝著什麼,那就是家國情懷。”

  自成立以來,之江實驗室就努力打破傳統科技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以全職、雙聘、項目兼聘等多種形式,快速集聚頂尖科研力量。同時探索全新的項目服務管理機制,充分激發創新人才活力,以實際貢獻論英雄的“破四唯”評價標準正逐漸成為科研人員的共識。目前,之江實驗室人才團隊規模已突破3700人。“在之江實驗室,既能參與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又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何樂而不為呢?”年輕科研人員的心,愈加滾燙。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何冬健 見習記者 涂佳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