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頂流明星考編事件,以及一些媒體的“神助攻”,“小鎮做題家”這個詞也被引爆網路。
明星考編是否合規暫且不談,單就“小鎮做題家”這個詞背後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階層流動、就業難等問題,就很值得人們深思。
一
“小鎮做題家”不是一個新概念。
它最早誕生於豆瓣,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於農村或者小城鎮的學子,埋頭苦讀,通過高考實現了人生的進階,卻缺乏一定的視野和社會資源,即使靠多年苦讀,也很難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帶來的差距。而“小鎮”,則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門的代名詞。
一開始,“小鎮做題家”只是個別網友用來自嘲的稱呼。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就異化成了很多人對寒門弟子的挖苦和嘲諷,説他們只會考試做題,思維僵化,不懂變通,情商低,瘋狂加班導致內卷,十分不體面,等等。
同時,也有不少網友為“小鎮做題家”打抱不平,“人家沒偷沒搶沒幹違法犯罪傷天害理的事,也沒吃你家大米,怎麼就要嘲諷人家呢?”“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鎮做題家’,又怎麼了?”
筆者以為,“小鎮做題家”確實不應被嘲諷。
古今中外,每個人出生後所處的環境、擁有的資源是不一樣的,人生路上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求學和生活從來都不是輕輕鬆鬆的,這不能怪個人,個人也不能因為困難而放棄。
出生於“小鎮”沒有什麼不光彩,中國有無數個“小鎮”;通過“做題”來追求夢想、實現自我也沒什麼不好,“做題”是學習文化知識、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
不管怎樣,沒有一種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輕視。即使來自“小鎮”,通過不斷努力,人生的舞臺依然可以很大。
所以説,從本質上看,“小鎮做題家”這五個字其實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見。
二
説起做題,就不得不提高考。
今年是高考制度恢復45週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高考制度從恢復到鞏固發展,經歷了幾次重要改革和完善,為我們國家一路高歌猛進提供了源源不斷、不可替代的戰略支撐。
可以説,高考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須堅持。
當然,世上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一些人對高考制度的質疑和批判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痛陳高考制度弊端,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聲音一直都有,這是有些人嘲諷“小鎮做題家”的一大原因,釋放出的信號挺危險。就像有網友説,這種嘲諷,不是蠢,就是壞。
不可否認,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對普通家庭來説,高考依然是孩子改變命運最公平的途徑,是社會實現階層流動最有效的方式。如果寒門難出貴子、階層趨於固化,這才是社會的悲哀。回到高考本身,如果高考題目多來自大城市的生活素材,甚至動不動AI、VR,更是對農家考生的欺負。
對於無數普通人來説,一齣生就有很高起點,玩著遊戲就把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給找好了……這些都是不現實的。擺在普通人面前的,往往就是需要經過勤奮求學才能換來甜美的果實。
也正是因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關係拼分數”,出生“小鎮”的人,通過“做題”找到了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才有了實現“鯉魚躍龍門”的可能。
三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每個努力拼搏的普通人,都不應該被鄙視和嘲笑。
張桂梅校長被指“填鴨式”教育華坪女高的孩子們時曾説:“她們和城裏的孩子不能比,只有這樣才能讀出來。”
去年,中科院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打動了無數網友:“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篇論文送到你的面前。”
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不是每個人一齣生就含著“金鑰匙”。可以想見,每一個奮鬥不息的學子背後,都是晝夜不息的逆風奔跑。
幸福,離不開奮鬥。在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鎮做題家”,恰恰是生活的強者,在現有資源條件約束下,他們拼盡全力攀登突圍,展現出來的恰恰是“奮鬥”二字。
這種不肯向命運屈服、不願向寒苦低頭的精神,難道不值得鼓勵嗎?
真正令人不齒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輕飄飄的“小鎮做題家”,就抹殺別人多年的努力,卻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貴族們。説小了,這就是真正的“指責型人格”;説大了,很有製造爭議話題、搞社會撕裂嫌疑。
四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就業壓力確實不小,勤學苦讀以後不容易找工作,以至於很多人覺得編制真香。
不過,筆者覺得,宇宙的盡頭不是考編,奮鬥才是通往成功之路永不過期的“通行證”。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杭州有個網名叫“小黑諸鳴”的導遊很出名,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桐鄉水泥廠燒窯,後來自考大學法律專業,轉行當導遊後一幹就是20多年,成為全國金牌導遊,還被評為杭州市D類人才。
來自安徽的95後快遞小哥李慶恒,因為在2019年第三屆浙江省快遞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也被評為杭州市D類人才,實現了從“打工人”到“高層次人才”的逆襲。
可見,出身不能選擇,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選擇,有什麼樣的奮鬥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關鍵是,人生路上的努力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學校需要學習,畢業後進入社會也需要繼續學習,不斷“打怪升級”。
對政策制定者來説,要通過創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就業環境,來引導廣大青年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坐標。
就個體來説,“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要學會接納自己,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報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這正是:
出身並非結局,奮鬥才是主題;
生活充滿彩蛋,你我皆需努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