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之江軒|省優、部優不能成“擱”優
中國網 · 浙江宣傳 | 發佈時間2022-06-08 09:45:26    

   友人最近來杭州,想在當地欣賞一場文化演出。印象中,浙江獲獎的文藝精品不少,但尋遍各劇院,發現沒有經常性商演的經典劇目。

  這個現象,《之江新語》一篇發表于2003年的文章《文化産品也要講“票房價值”》就專門提到過。

  文章説,文化産品不能故作“清高”,不屑于講“票房價值”,不能再走創作—獲獎(省優、部優)—“擱”優的老路了。

  “省優、部優、葛優”,曾是演員葛優知名的廣告詞。幽默的諧音放在文章裏,一針見血,對當年不好的文化現象進行了批評,提出了整改要求。

  快20年了,文化産品不屑于講“票房價值”的現象已明顯改善,但是,仍有一些文化産品“濤聲依舊”。

  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地方劇種。一些文化單位往往把精力都放在衝獎上,獲獎之後,公演幾場,就放在“倉庫”裏了,群眾“只聞其名,不見其貌”,被人戲稱為“幾年做一部,一部養幾年”。

  這幾年,“金盃”和“口碑”雙贏的浙産文化精品越來越多,如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外交風雲》《都挺好》,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紀錄片《王陽明》等,都叫好又叫座。

  但不可否認,包括浙江在內的很多地方,線下可欣賞的文化精品並不多。

  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大城市,才能經常性看到爆款演出。

  像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茶館》,60多年經久不衰;寶島台灣1986年推出《暗戀桃花源》,一直在全國巡演。北京的相聲、上海的脫口秀等,已成為市民的日常文化消費。

微信圖片_20220608094626.jpg

話劇《茶館》劇照

  文化産品為什麼要講“票房價值”?道理很簡單。文化産品創造出來,是要給老百姓看的。只有進入市場、抵達群眾,才有可能實現宣傳教育功能,達到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作品沒人看、沒市場,又何以影響人、鼓舞人?

  所以説,文藝作品不能太“清高”。不能拿了金盃銀盃,得了這獎那獎,卻束之高閣、孤芳自賞,只能在獎項名單裏看到。

  不敢進市場、市場不歡迎的作品,生産越多,浪費越大;得獎越多,對獎項本身公信力的損害也越大。

  現在浙江能獲獎的作品,品質是靠得牢的,真放出來,應該是會受群眾歡迎的。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原來的思路,促使那些走向“倉庫”的精品能與廣大群眾見面。

  最近有一部越劇《錢塘裏》,看完的人都拍手叫好。希望以後這樣的優秀劇作讓更多群眾能看到,能經常性地看到。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