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這個古鎮聯盟肩負重任
中國網 · 陳鷹 | 發佈時間2022-09-21 10:32:00    

  一個奇特的“朋友圈”——大運河古鎮聯盟9月16日在杭州成立。

  這個新的組織,由塘棲、張家灣、楊柳青、瓜洲、南陽、南潯、崇福、烏鎮等八大運河古鎮聯合發起,全國大運河沿線近40家古鎮共同參與。

de6f9c353f0b7f16727c7cc62e5f9c20.jpg

  這個聯盟要具體要發揮什麼作用?對大運河在當代運作中能掀起多大的波濤?

  01

  中國大運河流淌2500餘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從古至今,有不少官方和民間的機構、組織,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

  要想了解大運河古鎮聯盟,就要先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脈絡。

  大運河北發燕趙,南抵吳越,流經8個省市。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以及浙東運河,沿岸城鎮鄉村星羅棋佈。

  過去,漕運的作用使得沿線城鎮天然形成一個整體。皇室和民間需要的建築材料、衣食住行等物資,沿著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送往北京。糧食穀物、食鹽、茶葉、織物、香料及各種土特産等物品,也通過運河在城市間流通。

  後來,這條運河水路,還成為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觴。不少詩詞佳作,由此誕生。

  它因跨區交流而建立,也是在跨區交流中不斷完善、不斷産生了各方面的影響。

  然而,隨著時間的沖刷和漕運功能的消失,一個個沿河古鎮逐漸成為散落各處的記憶。古鎮與古鎮之間的聯繫,也沒有了以往的緊密,有點像失散了兄弟。

  如何將散落的珍珠串聯成鏈,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與價值?

  這就是聯盟的建立“朋友圈”的初衷。

  02

  成立聯盟,為大運河沿線古鎮在文化、産業方面,迎來更深度的互動、共振和協作。

  這特別像現代思維引領下的“運河思路”。

  很顯然,以古鎮為名的聯盟,指向性更加明確,可以在古鎮交流中,求同存異,深度挖掘到每一個古鎮自己的文化基因,連線成片,拼就一幅較為完整的大運河文化圖景。

  這並非高大上的理想,而同時更是一種現實需求。

  以浙江為例,已經在架構若干中小型“朋友圈”,細化和強化運河沿線的連接。

  今年印發了《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和《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對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進行建設,為全國探索新的經驗。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就對“推進資訊化與文化相融合”提出要求:推動大運河文化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深度融合。

  説到底,現代大運河要在科技、文化、經濟上彰顯新的魅力。

  03

  近40個沿河古鎮惺惺相惜、千里迢迢、相約結盟,自然是有備而來。

  且不説流淌了2500年的整體運河文明,以及2500年來各個時代賦予運河的在不同領域的角色。僅就當代這個科技創新、資訊傳播和經濟變遷迅速的節點,大運河也會被賦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重的擔當。

  據稱,這個朋友圈的“群主”杭州市臨平區塘棲古鎮已經謀劃出了朋友群的“群公告”、或者更準確地説是“群宗旨”。

  那就是:融合塘棲千年古鎮復興,構建涵蓋數字影視、數字文創、數字娛樂、數字文旅等在內的數字文化産業體系;加快數字文化産業集群建設,引爆大運河超級IP,積極開展場景再造;探索設立“運河數字文化大腦”,打造國家運河文化主題小鎮,開啟文化産業數智創新“雲時代”。

  這份具備當代氣息的理念恰恰與這句沉甸甸的話相映成輝: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責任與時代課題。

  這句話評價得很入要領:在新時代,引入科創基因,弘揚非遺文化,擁抱數字場景,將成為重新激活大運河文化,更是吸引眾多古鎮前來“結盟”的時代密碼。

  大運河沿河沿岸的近四十個古鎮,就是大運河的受益者和傳播者,一河穿過,古鎮雄起,激揚當代風雲。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