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的內部講話居然掀起軒然大波,這是出乎意料的。當然,也許也在意料之中。因為這家企業足夠特殊——它就是華為。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華為,大約是因為在大眾眼裏,它不僅僅是一家“企業”,而是一個標誌——中國民族企業靈魂的擔當者。
圖源網路
01
8月24日開始,華為內部《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講話內容在網上瘋傳。
何以會“瘋傳”?除了華為的影響力以及它代表的民族企業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説出了真話——當然,你可以找出足夠的證據證明其危言聳聽。
比如其中有一篇題目是:《請任正非別拿華為企業危機掩蓋全球經濟良性真相》,以此來傾訴自己的獨特觀點和浪漫情感。
不知道這是否僅僅出於“標題黨”嘩眾取寵之小目的。事實上,不管有沒有像新冠疫情這類百年不遇的殺傷危機,只從做企業的角度而言,有危機感永遠沒錯。
華為的內部文中提到,全球經濟面臨衰退,消能費力也下降了,華為應該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
“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任正非的“寒氣”不僅傳遞給了華為近 20 萬員工,還傳遞給了每個身處不確定漩渦之中的人。
這一段,大約是《請任正非別拿華為企業危機掩蓋全球經濟良性真相》這篇文章的作者的真實觀點。
02
拋開一切所謂的非企業因素,任正非傳遞的這股“寒氣”沒錯——總要比安於現狀不理會危機強吧?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大敗局》中歷數過中國許多輝煌企業的榮衰浮沉,就是想給後來者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所謂百年老店,基本都是在風雨飄搖和戰戰兢兢中過來的,沒有幾家是輕易走過百年曆程而長盛不衰的。
這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何況那些最終倒下的、曾經張揚豪氣的企業距離我們的現在不過十幾年或幾十年。
如果只是少數人“關心”華為,那“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説法迅速流傳于江湖,這就不能不引起關注了。
《華為的危機,藏在財報之外》是另外流傳很廣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華為不行了,依賴財報掩飾其危機。
不論是否如此,這其實是企業內部的事。只要它不觸犯法律法規,是企業內部的運營思路,那就是正常的。總不能因為華為被置於“民族精神領袖”的位置而給它過重的責任吧?
企業的生死存亡,基本也屬於正常。否則就不會有前浪後浪之説了。縱然小心翼翼,尚不能保留百年不衰,何況難免一不小心呢?
03
不必用太多的經濟學知識就基本能解釋明白,華為的危機意識無可厚非,甚至無可非議,這是企業行為。
它的繁榮仰或衰落與否既不足以影響全球經濟的走向,也不太可能由此打擊中國其他企業家的信心——全球經濟該怎麼走還得怎麼走,中國企業家的信心該咋樣還基本會是咋樣。
經營企業,可謂風險無處不在。比如對疫情、經濟、政治等的預期,這和樂觀還是悲觀關係不大。
更可怕的是不確定性。這個世界的無窮事件是在互動中展開的,而這正是不確定性的本質。
經營企業必須考慮風險,就像保險,可以通過理性以及計算,找到收斂于一個同質化的最優點,努力化解不確定性。
善於通過各種努力化解不確定性的,才是企業家。
企業家要運用意志、創新、體驗、情感等,包括對事物本質的認知和戰略,來給大家提供“無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新”的産品,比如喬布斯用蘋果開創智慧手機時代。
這是正常的企業行為。還真不能以簡單的成敗得失論英雄。因為能夠左右企業生死存亡的因素太多了——沒有多少人可以超越所有的時代。
我們最好還是把華為當做一家企業去理性地看待和評判。一家企業由幾年到十年算是成功,由十年幾十年及至百年算是輝煌,期間正是由於保持各類謹慎和警示才有幸躲過一系列暗礁,很不容易走過來的。
危機感十足尚不能保證一路順暢,何況總盲目樂觀呢?
從這點看,華為沒錯。有人説,在任正非眼裏,華為從來沒有過春天。這正是華為固有的危機意識的外現。華為此番言論被定論的“危言聳聽”,其實只是企業內部的警醒。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失去了危機感才是可怕的。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