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融,快慢交織。重逢烏鎮,如新如故。
槳聲欸乃、枕水人家、白墻黛瓦,是烏鎮的底色;5G、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是烏鎮的新貌。從“互聯互通共用共治”到“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自2014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落戶烏鎮以來,一場與網際網路的邂逅,讓這座千年古鎮綻放出了數字文明之光。
“杏”福
在位於烏鎮銀杏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72歲的烏鎮老人朱瑾挎著菜籃子悠閒地走進3樓的智慧健康小站,她熟練地點擊自助設備測量血壓等指標。這些年來,定期到這裡進行自助檢測已經成了她的生活日常。7年前,就在這個智慧健康小站所在的位置,一段47秒的視頻對話曾點亮烏鎮老人的幸福晚年。
2015年12月16日下午,通過網路攝像頭,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老人們與“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的智慧烏鎮展臺進行了一次遠端通話視頻通話,老人圍們站螢幕前,用燦爛的笑容講述了被網際網路扮靚的老年生活,“當時就在這,我們40多人圍在螢幕前揮手,那時候真的激動啊!”站在曾經站立的位置,回憶起這段視頻對話,朱瑾不自覺地拉高了聲調,連説了3次“激動”。
從退休以來,朱瑾一直是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常客,因為家住附近,她常來進行日常的保健檢查,參與老人興趣活動項目,還擔任起了照料中心的監督管理員一職。在晚年邂逅一個被網際網路點綴後的烏鎮,朱瑾十分感慨:“我們年輕時候都是吃過苦的過來人,現在享福了,享福了!”
在網際網路的浸潤下,烏鎮智慧養老模式轉化成了古鎮老人們實實在在的幸福。
83歲的“網紅奶奶”胡暉在照料中心開設了舞蹈班,用上了智慧手機,學會了網上直播、網上購物,蒼蒼白髮與精緻粧容裏透露時髦,恰似從古樸中走來的這座古鎮。
年齡愈長,對健康的時時關注愈發重要。最近剛剛從中風康復的胡奶奶配備了智慧手環,隨時隨地貼身監測。“這是具備一鍵呼救的智慧設備,老人們跌倒後可以按下SOS按鈕,我們就可以在烏鎮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實時定位到老人的位置,進行救助。目前大概有300名重點監護的老人已經配備了手環。”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項目主管高伊瑩介紹。
7年時間裏,這樣的“杏”福不斷蔓延,從唯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發展成為1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4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35名養老護理員,烏鎮實現了所有村(社區)的養老服務全覆蓋。“截至目前,烏鎮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數據量囊括了烏鎮全體2.6萬名老人及3000余名殘疾人。”高伊瑩介紹。
“網”事
除了古稀老人的活力暮年,經歷智慧化蝶變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烏鎮“網”事。
走進位於烏鎮陳莊村的“竹蕓工坊”,非遺手工藝人錢鑫明正坐在單椅上,雙手靈活地在竹絲間巧妙穿插,憑著腦中的圖紙,竹絲成網,編織出一個異形的竹編作品“假山石”。
房間不大,陽光從天窗照進來,灑在輕盈的竹編作品上,若隱若現,時間仿佛停在了這一刻。
作為烏鎮的竹編非遺傳承人,今年69歲的錢鑫明從15歲接觸竹編,到如今已有50多年。從普通的竹筐、竹籃、竹蓆到現代竹編藝術品,錢鑫明的竹編夢從未停止,但傳統手工藝的困局此前曾一度縈繞錢鑫明的心頭。幸運的是,來自網際網路的“陽光”也透過烏鎮的天空,灑在這一非遺技藝之上。
三次亮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一門面臨傳承困境的傳統手工藝因“網”而興、涅槃重生。錢鑫明的兒子錢利淮説,這些年來,通過撰寫推文、開闢電商渠道、開設直播教學等“網際網路+”的方式,竹編手藝迎來了新的機遇。
在烏鎮,除了有一道道竹絲篾片交織,編就成“網”,還有一條條網線在悄無聲息間編進這裡的小橋流水人家,築成現代化的智慧水鄉,“讓網際網路更好造福人類”不斷傳來新訊——
近年來,烏鎮打造了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醫院”,成為了全國首個“無感支付”景區,2019年還被認定為全球首個5G智慧小鎮……千年古鎮正成為數字城市建設的“世界客廳”。而智慧駕駛微公交、智慧公廁、智慧旅遊等一批又一批的網際網路技術落地烏鎮,又不斷惠及當地百姓。
去年8月,烏鎮迭代推出以數字孿生為底座的全新城市大腦平臺“雲享烏鎮”2.0,通過“網格+”模式實現部門間數據共用、業務協同,打造多跨場景應用。
雲享烏鎮平臺運營人員陳平舉例介紹,“烏鎮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主管部門的安全監管壓力大,容易存在事故隱患。該平臺可以幫助企業配合應急、消防、環保、市場監管等部門進行數字化監管,並進行智慧預警,極大提高了監管效率。”
“腦”力
離開雲享烏鎮平臺運營中心,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吸引了浙江線上記者的注意力,透過車窗望去,駕駛位上空無一人。當測試車平穩地開行,靈巧的避讓時,波瀾不驚背後,是一場數據的競技。
江南韻味的底色之上,烏鎮的“算力”正對標世界舞臺出擊。
從2017年舉辦第一節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始,烏鎮始終沿著指引,以最大努力承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紅利釋放。2021年,被稱為浙江省“最強大腦”的全省首個大型超算中心“烏鎮之光”落成。
“相比于傳統的普通電腦,它的計算能力特別強,每秒能進行181.9千萬億次浮點運算。這意味著,如果每人1秒能進行一次運算,那麼14億人一起努力,要連續算上7年才能趕上超算一秒鐘的運算量。”烏鎮超算中心展廳負責人李夢瑤介紹,這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而這樣的算力也正在不斷轉化成烏鎮的腦力,利用這臺超級電腦,眾多高校、企業、項目向烏鎮雲集,並借此醞釀孵化新科技。據了解,截至目前,“烏鎮之光”平臺用戶達1536個,算力使用率為40%,已承接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服務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
“腦”力升級,大會八年來也不斷帶動著數字經濟發展。“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以來,桐鄉累計註冊數字經濟企業數從2014年底的335家增加到2021年底的2732家。”桐鄉市經信局數字經濟科科長何琪浩介紹,近年來,烏鎮所處的桐鄉順勢緊抓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圍繞智慧汽車、智慧計算、智慧傳感和工業網際網路“三智一網”産業,加快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數字産業集群。目前,桐鄉“三智一網”産業生態初步形成,智慧汽車産值達140億元,智慧傳感産值達55億元,智慧計算標誌性項目成功落地,孵化集聚工業網際網路企業達到50家。
今年7月12日,作為順應資訊化時代發展潮流、深化網路空間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國際組織成立。從烏鎮被圈定為大會永久會址到烏鎮峰會轉型為國際組織年會,八年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未曾缺席;八年來,烏鎮用發展塑造浙江數字文明的絕佳視窗。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烏鎮煥然新生,綻放時代光華。
重訪烏鎮,似水年華,既可見歲月的痕跡,亦可見未來的螢火。烏鎮,它正如西市河上的搖櫓烏篷船,伴著兩岸的石板古巷,駛向數字文明新時代的星辰大海。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翁宇君 鄭嘉欣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