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河北滄州大運河市區段碧波浩渺,一瀉千里。夕陽墜下,清澈的河水閃閃發光,一陣微風輕輕拂過,激起層層漣漪,令人心曠神怡。
“大運河自南向北貫穿滄州,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許多靈動氣息。”年近八旬的王志輝是大運河畔的“老家舊戶”,每天都會來這裡晨練、散步。他説,大運河給滄州帶來千年輝煌,如今的運河文化融入了城市更新,也讓城市更有魅力。
253公里、8個縣市區、佔京杭大運河總長八分之一,河北省滄州市是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近年來,滄州市主動接軌國家戰略,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3篇文章,在全國、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體現出滄州擔當。
迤邐北上的運河,被滄州人稱作“母親河”。滄州市堅持規劃引領,以園博園、南川樓和朗吟樓、百獅園等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産業帶,推動構建“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的融合發展格局,鋪展千年運河新畫卷。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進,國家、省、市推動文化帶建設的規劃和政策相繼出臺,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創造了重要機遇。據介紹,滄州市著眼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全市形成了以《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總綱,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交通體系建設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1+6”全域規劃體系。
在此基礎上,滄州市提出將大運河作為城市精彩中軸線、建設運河文化名城的發展思路,將大運河規劃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加快推進一系列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形成中心城區完整規劃系統,通過打通運河綠廊、促進城河互動,推進城市轉型升級,再現運河繁榮盛景。
大運河吳橋段的顯著變化,同樣是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生動寫照。運河在滄州市吳橋縣境內直線距離25公里,河道長度卻達到34.8公里。2021年以來,滄州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豐富精神內涵,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統籌推進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滄州建投吳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鵬介紹説,截至目前,大運河吳橋段9個運河驛站全部建設完工,驛站綜合運河沿線的歷史底蘊、人文典故、區位節點等,全線銜接吳橋運河綠道,展示運河沿線鄉村的特色風情,帶動運河沿線經濟、環境、文化、旅遊綜合提升。
千年文脈,保護優先。對於滄州來説,對古建築、文物的修復、保護,同樣是激活大運河文化遺産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當地從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等方面著手,對沿線文化遺産和非遺項目進行勘察摸底,建立保護名錄,加強對重點文保單位的修繕,完成泊頭沉船考古挖掘、南川樓建設工地新發現沉船搶救性清理等工作。
“運河之美,美在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一致。”遊覽完位於大運河畔的明代古樓南川樓後,遊客張瀟感觸頗深:“古老的文脈,正凝聚著文化精髓,展示著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隨著國家大運河生態文化帶的逐步修復和開發,相信大運河文化帶將更具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