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道,百年復興。
聊城是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借助於發達的漕運,在明清時期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近日,由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主辦的“通江達海好‘運’來”網路主題採訪團走進山東省聊城市,見證它將運河文化作為激活城市發展新引擎的高品質發展故事。
聊城市東昌湖全貌(無人機拍攝)。受訪者供圖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聊城腹地,並連接南北交通命脈,像一條急速運轉的水上高速公路,為這座城市帶來400餘年的繁榮。
中國運河博物館。人民網 肖聰聰攝
在卓越秀美的聊城,坐落著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它東臨古韻悠長的大運河,西依美麗的東昌湖,是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陳列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和研究運河文化,反映和展示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
位於古運河西畔的山陜會館。人民網 甄彥傑攝
走進位於東昌府區古運河西畔的山陜會館,清朝的飛檐鬥拱,環抱著明朝留存至今的樹木。裝飾華麗的古老建築群佈局緊湊、錯落有致,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
山陜會館被譽為聊城“八大會館”之首,是其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會館。這座集神廟、商業辦事處、戲樓于一體的古建築群,不僅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瑰寶,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商業史、運河文化史的珍貴資料。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大運河縱貫三千里,跨越兩千年,像母親一樣哺育著兩岸千里沃土,也孕育了聊城的萬千氣象,給予了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紀又方説。
港口興則産業興,物流暢則經濟活。
聊城臨清市地處冀魯豫三省四市交界,北融京津冀、西南通中原,是山東省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為開闢新的交通物流運輸通道,臨清借助京九鐵路專用貨場,積極建設魯西國際陸港,開啟多式聯運發展新篇章。
魯西國際陸港(無人機拍攝)。受訪者供圖
作為山東港口在魯西北地區最早規劃建設的內陸港,位於臨清市的魯西國際陸港經過多年發展,班列運作高效穩定,貨源集聚作用顯著,已成為山東港口在魯西北地區重要節點。
“魯西國際陸港與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合作,率先開通江北地區首條馬士基全程提單專列,實現臨清和世界任一港口的互聯互通。”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聊城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海關監管場站實施“封關運作”,即關內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一站式”功能,企業通關時間由原來1天縮短為2小時,每個集裝箱可節省物流成本近30%,大大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通關成本、時間成本,將“出海口”搬到企業“家門口”。
沉澱過往,迎來新光,萬千涓流已匯成推進聊城前行的澎湃動能。如今,這座流淌在運河上的“博物館”正在探索“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發展新路徑。這座沉寂百年的運河城市,正在奮力崛起、加速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