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運河橋上“瞧”

發佈時間: 2023-10-30 15:50:03 | 來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 作者: 朱鼎兆石小磊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從古橋到新橋,林立於大運河上的橋梁不勝枚舉,見證著千年運河水從古代中國流向現代文明。近日,揚子晚報“橋見中國”採訪組沿著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中軸”,一路探訪那些著名的運河橋梁,探尋他們背後的故事。

新橋傍古橋,一眼望千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千百年前的古城蘇州,因京杭運河而成為萬商雲集的天堂。位於蘇州城東南玳玳河水道之上的寶帶橋,便是運河文明的著名遺存之一。

腳下是的滄桑石板,眼前是河水澹澹,身側東環路上新建的斜港大橋上車水馬龍,記者腦中蹦出的第一個詞是“一眼千年”。

寶帶橋是中國現存建造時間最早的古橋之一,歷經一千二百年,與河北趙州安濟橋、四川都江堰珠浦橋、廣西三江程陽橋,並列為中國四大古橋。53孔的寶帶橋也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乾隆下江南時,曾在此留下詩句:“金閶清曉放舟行,寶帶春風波漾輕。”

作為蘇州最美運河地標,今年9月,第五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夜行寶帶橋”的活動中拉開序幕。從“寶帶橋影”出發,一場城、河、人、文共生的運河風光盛景,徐徐展開。

沿著運河繞過半座蘇州城,寒山寺旁的楓橋,雖為清代重建,卻依然吸引著大量遊客來此感懷歷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古剎鐘聲依舊,運河兩岸早已煥新顏。

為何蘇南運河上古橋多?記者了解到,大運河蜿蜒3200多千米,但全線貫通的日子屈指可數。唯江南的運河,因連通太湖,沒有乾枯之憂,千年來基本保持長年暢通,澤被兩岸百姓。常年通水,也成為河道上的橋梁保存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運河水流淌千年,隨著現代航運的崛起,也面臨著新的發展需求。蘇州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長王淮介紹,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包括寒山寺段在內的蘇州何山橋以北航段需提升通航能力,目前正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將在做好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同時,保障2000噸級船舶通行。工程還將建設多個運河主題公園和沿河風光帶,為居民打造休閒娛樂的絕佳場所。

運河之橋,銘刻時代變遷

跨越長江向北,運河水面愈加寬闊。大運河與淮河在淮安交匯,留下了“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諸多故事。

作為古代漕運的樞紐城市,大運河成就了淮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位。進入現代,在清江浦,常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坐落于內環高架上的清江大橋。從“一號橋”到“淮鋼大橋”再到現在的“清江大橋”,這座橫跨京杭大運河的雙層公路鋼結構拱橋,名稱幾經變化的同時,也見證了淮安的發展變遷。

“1988年9月,京杭大運河淮陰一號橋正式開工,橋址在市鋼鐵廠與石化廠之間,橋型為鋼組合梁獨塔斜拉式,這在我國還是第一座。”原淮鋼集團宣傳處處長胥全迎回憶,“一號橋”的名稱,説明這座橋在當年的淮陰市交通發展中的地位的重要。

當時的淮陰市最大的工業企業淮鋼集團正在跨京杭大運河向南發展,建設新廠區,成為“一號橋”最大的受益企業。1999年,經過市政府批准,淮鋼集團冠名“一號橋”為“淮鋼大橋”。“因為這座大橋的投入使用,當年的淮陰市城區向西拓展了六七公里,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胥全迎説。

2001年,江蘇省政府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彼時的“淮鋼大橋”因結構複雜,歷經多次加固。其後,因通航凈空逐漸無法滿足京杭大運河的通航需要,再加上淮安城市內環高架建設需要,2017年,淮鋼大橋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大橋,2019年12月建成通車。經批准,新建的大橋被命名“清江大橋”。

淮安市交通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顧祥峰參加了淮安市區多座橋梁建設,既有國內最寬的混凝土斜橋——淮安大橋,也有大運河上的天津路大橋、承德路大橋、裏運河上的水門橋,可令他最為自豪的還是清江大橋:“清江大橋的通車,標誌著淮安主城區正式進入立體交通時代。它的造型優秀,宛如一道彩虹橫跨大運河,是我們運河之都的亮麗風景。”

運河文脈,跨越千年貫古今

“大運河上的老橋都是文保單位,可以數得清,要説新橋,我還真是沒有統計過。十幾年來,我在大運河沿線,不斷看到有新的橋梁建起來。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大運河上建起了越來越多的橋梁。”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對記者説。

走遍大運河全段,賀雲翱認為,江蘇段為全國的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樣板。大運河江蘇段既是大運河的起源地,又是段落最長、網路體系最完善、沿線城市最多、運河文化最完整的一段,它構建起了一個帶有全國性意義的水上運輸網路,參與了中華文明整個2000多年的運動。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最現代的。時至今日,大運河江蘇段仍然保持了強大的活力,它相當於10條高速公路的貨運量,發揮著巨大的經濟社會文化推動作用,支撐著沿線的可持續發展,這在全線是唯一的。它參與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東部的南水北調,推動中國南北地區的均衡發展。

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著名青年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今年9月到運河淮安段采風時説,翻開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可以發現它們都跟京杭大運河有關。幾乎可以説,一條大運河記錄了半部明清文學史。大運河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運輸、水利、環保、文旅方面,甚至深入到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層面。

河水悠悠,橋跨兩岸。大運河上的一座座橋梁,也在大運河延綿千年的繁華煙火中,見證著國脈的世代賡續與民族的璀璨文明。它們早已不僅是一座橋,而成為了一個個城市地標與文化符號。

攝像:陳金剛朱君賢于房浩

推薦閱讀
行走運河古城河北滄州:保護傳承書寫大運河文化建設新畫卷 近年來,當地從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等方面著手,對沿線文化遺産和非遺項目進行勘察摸底,建立保護名錄,加強對重點文保單位的修繕,完成泊頭沉船考古挖掘、南川樓建設工地新發現沉船搶救性清理等工作。據介紹,滄州市著眼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全市形成了以《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總綱,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交通體系建設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1+6”全域規劃體系。千年文脈,保護優先。
“千年運河千里行”文化漕運啟航 在橋西歷史文化街區,百年老店方回春堂的膏方香囊、網紅書店曉風的文創絲巾、運河畫家吳理人的作品都被她收進背簍。此次“千年運河千里行”活動中,文化名人、攝影大咖、洋主播、國風博主、媒體等,將一同開啟一段新時代文化漕運之旅。主辦方還將實時拍攝《千年運河千里行》紀錄片,最終在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開幕式現場播放。
千年運河橋上“瞧” 淮安市交通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顧祥峰參加了淮安市區多座橋梁建設,既有國內最寬的混凝土斜橋——淮安大橋,也有大運河上的天津路大橋、承德路大橋、裏運河上的水門橋,可令他最為自豪的還是清江大橋:“清江大橋的通車,標誌著淮安主城區正式進入立體交通時代。從古橋到新橋,林立於大運河上的橋梁不勝枚舉,見證著千年運河水從古代中國流向現代文明。從“一號橋”到“淮鋼大橋”再到現在的“清江大橋”,這座橫跨京杭大運河的雙層公路鋼結構拱橋,名稱幾經變化的同時,也見證了淮安的發展變遷。
“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啟動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屬地新聞網站、網路大V、文化傳播“網紅”等參與。北運河非遺傳習所內,非遺傳承人介紹剪紙技藝光明網劉暢/攝隨著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的啟動,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屬地新聞網站、網路大V將沿著大運河探訪北京城,遊覽大運河畔,品味千年古都,追尋文化脈絡,充分運用短視頻、微動漫、H5等新媒體形式,暢通海外傳播渠道,為世界運河文化交流互鑒搭建平臺和橋梁。10月26日,北京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正式啟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