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官宣!桂林獲得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

發佈時間: 2023-10-27 10:40:56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0月26日,2026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宣佈儀式在桂林舉行,內河航道國際組織主席魯迪·范德溫宣佈:內河航道國際組織(IWI)已經批准並授予桂林市和靈渠博物院2026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

今年,內河航道國際組織收到桂林市申辦世界運河大會的申請。今年6月,魯迪·范德溫帶隊對桂林進行了考察,並參加了桂林申辦2026世界運河大會專家座談會,隨後向內河航道國際組織理事會作了全面彙報。根據運作流程,內河航道國際組織對桂林的申辦資格進行了評估。

10月26日,2026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宣佈儀式在桂林舉行。桂林晚報記者唐國檳李振攝

據介紹,世界運河大會為世界各地運河愛好者、專業人士和學者提供實踐交流機會,包括保護歷史運河,恢復運河系統、港口、沿運河步道及設施;展示或解釋運河及其走廊的歷史和各種元素;利用運河促進旅遊、刺激經濟發展和改造城市等方面的內容。

靈渠渠首。圖源“靈渠博物院”公眾號

桂林借靈渠順勢而為。靈渠是當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之一,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如今仍然發揮著灌溉、排洪、補水、交通等功能,被稱為“活態的遺産”。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靈渠保護提升工作。桂林市把靈渠保護提升作為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重要內容,制定實施《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完成《靈渠保護規劃》編制,掛牌成立靈渠博物院,推動“旅遊+水利”“旅遊+農業”融合發展,靈渠成功入選世界灌溉遺産,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推動千年古運河走進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橋上“瞧” 淮安市交通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顧祥峰參加了淮安市區多座橋梁建設,既有國內最寬的混凝土斜橋——淮安大橋,也有大運河上的天津路大橋、承德路大橋、裏運河上的水門橋,可令他最為自豪的還是清江大橋:“清江大橋的通車,標誌著淮安主城區正式進入立體交通時代。從古橋到新橋,林立於大運河上的橋梁不勝枚舉,見證著千年運河水從古代中國流向現代文明。從“一號橋”到“淮鋼大橋”再到現在的“清江大橋”,這座橫跨京杭大運河的雙層公路鋼結構拱橋,名稱幾經變化的同時,也見證了淮安的發展變遷。
“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啟動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屬地新聞網站、網路大V、文化傳播“網紅”等參與。北運河非遺傳習所內,非遺傳承人介紹剪紙技藝光明網劉暢/攝隨著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的啟動,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屬地新聞網站、網路大V將沿著大運河探訪北京城,遊覽大運河畔,品味千年古都,追尋文化脈絡,充分運用短視頻、微動漫、H5等新媒體形式,暢通海外傳播渠道,為世界運河文化交流互鑒搭建平臺和橋梁。10月26日,北京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正式啟動。
打造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的無錫樣本 闡釋建構無錫段運河文化遺産價值,是無錫段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一大特色。2014年,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後,無錫市委、市政府以國家相關政策為指導,結合無錫具體實際情況,提出要按照文化遺存保護、文化價值弘揚、生態保護修復、沿線環境建設“四個走在前列”的定位,對照建成“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的標準,紮實推進大運河無錫段地保護傳承利用實踐。大拆大建的後果引起社會的普遍反思,無錫市政府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在申報文化遺産過程中,無錫做了大量的實質性保護工作,無錫市區段的古運河成為江南運河風貌保持最有特色的區段,彰顯著大運河無錫段的時代價值。
講述蘇扇非遺傳承 《一夢枕星河》開機 總導演潘越和主創團隊亮相,展示了由蘇州“唐嵩記扇莊”特別定制的“三面扇”,包括小橋流水人家的傳統蘇州、以東方之門為代表的現代蘇州以及《一夢枕星河》的主題海報,彰顯蘇州“雙面繡”文化底蘊。近日,網路微劇《一夢枕星河》在蘇州平江路開機,該劇以蘇扇非遺傳承、蘇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為主題,打造劇情化、影視化的城市IP劇,進一步講好蘇州故事、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據悉,《一夢枕星河》是國家廣電總局備案的重點網路劇,將全程在蘇州拍攝,融入蘇繡、宋錦、緙絲、評彈、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反映蘇州城市特質。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