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唱響船工號子傳承運河文化

發佈時間: 2023-09-11 10:39:18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啊,是那大桅桿哪,喂咳喂!鐘鼓樓的艙啊,玉帶河的纜啊,鐵錨落在哪兒啦?張家灣吶……”近日,北京日報社演播廳裏,80歲的通州區西集鎮張各莊村大運河文化愛好者常富堯,身穿船工服,帶著三位專家學者,唱起了豪邁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這次表演,目的只有一個,唱響大運河沿線城市協同保護船工號子‘集結號’,能讓多一個人關注,再累我們也樂意。”常富堯説。

“無號子,不北京”

這支表演隊中,73歲的陳樹林是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文化局非遺處專家委員會成員,對於已經失去實際應用場景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他總是樂此不疲地推廣。

用常富堯的話説,老朋友陳樹林是發掘、整理和保護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關鍵人物,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通州運河號子。

早在1987年,時任《中國民歌整合志書·北京卷》副主編的陳樹林,就認識了正在各區縣挖掘整理民歌的通縣文化館職員常富堯。1988年6月7日,《中國民歌整合志書·北京卷》初審會上,陳樹林發現初稿裏沒有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我當時就急了,提出必須補充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北京怎麼可能沒有船工號子呢,建造北京城的木材和城磚,都是從大運河通州碼頭載來,那麼多那麼重的貨物從南方運過來,沒有號子哪行啊?於是,通縣文化局就找到常富堯,常富堯下功夫到沿岸各村去找,還真就給找到了。”

不到一週時間找到14首

“1988年6月起,我騎著自行車,帶一支鋼筆、一個暖水壺、一台老式錄音機,從通州東南向西北沿著北運河,幾乎走遍兩岸村莊,尋找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常富堯説。

“第一首號子是北關鹽灘村的王春榮唱給我的,他當年76歲,共唱了5首,第一首就是搖櫓號,遺失80多年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失而復得,我喜出望外,邊聽邊記,當時就把5首號子的曲譜和歌詞全記下了,陳樹林聽説號子找到了,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常富堯回憶,陳樹林鼓勵我順藤摸瓜,繼續擴大戰果。見我特別興奮執著,王春榮向我推薦了同村的屈德全(當年77歲),他又為我唱了2首,在我的刨根問底下,屈老又向我推薦了同村的趙慶福(當年56歲),他給我唱的最多,先後有7首。

“王春榮、屈德全、趙慶福都是船戶,從小聽著父輩唱著船工號子長大,對號子很熟悉,因此他們一開口,或婉轉悠揚,或熱烈奔放,或緊張激烈,或詼諧幽默,無不透著通州運河文化特有的韻味。”常富堯説,我內心十分感謝陳樹林的鼓勵和堅持,也慶倖自己曾到這裡收集過民歌,所以很快找對了地方找對了人。“就這樣,花了不到7天時間,14首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曲譜和歌詞躍然紙上,當年就全部入選《中國民歌整合志書·北京卷》。”

截至目前,常富堯收集整理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已達10個種類22首。10個種類中,起錨號、攬頭衝船號、搖櫓號、出艙號、立桅號、跑篷號、拉縴號、闖灘號、絞關號,都與勞動本身有關,而第10種與勞動無關,叫閒號——“船到碼頭,喊號人不為勞動而為和岸上人交流,唱些幽默風趣、自己開心別人愉悅的號子,這是作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終點的通州特有的號子,在整個京杭大運河上也是獨一份。”常富堯自豪地説。

船工號子串起“一條大河”

“大運河是一條飽經風霜的人工河,註定它比自然河流具有更多的人文元素,其中最為靈動、保存最為完整和真實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就是船工號子。號子與漕運船工的勞作相伴相隨,凝聚著千年運河的文化精髓,也展現著大運河非凡的協同力。”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天彤説。

元明清漕運鼎盛時期,“漕運晝夜不停,運河號子連天”,船工喊唱著運河號子,指引著漕船起錨、立桅、搖櫓,一派繁盛景象。上世紀40年代,隨著運河漕運功能的消失,運河號子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漕運的歷史已經結束,但是運河船工號子還在,團結協作、勞動創造幸福的精神還在。我們有責任去收集去整理去傳唱。”張天彤説。

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龍頭”“鳳尾”,為了尋找大運河通州段的“歌聲”,2003年起,張天彤帶著學生行走在大運河京津冀段,收集整理運河號子。在陳樹林引薦下,她先後結識了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三代傳承人趙慶福和被譽為“通州運河船工號子保護第一人”的常富堯,以及土生土長的通州人、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五人因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結緣,並對常富堯、趙慶福等演唱和整理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進行了搶救性記錄和研究。

2006年,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至此,“水穩號不急、詞帶通州味、北調含南腔,閒號獨一份”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再次回到大眾視野中。

2021年6月24日,大運河通州段和河北廊坊段實現同步遊船通航,2022年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遊船通航。兩次歷史性遊船通航儀式上,都有常富堯帶領工友打頭陣,表演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開船嘍!”雄渾有力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串起一條協同發展的大河。

隨著三地交流融通日益頻繁,常富堯、趙義強(趙慶福之子)等還組建了“通武廊”“京津冀”這樣的跨地區運河號子錶演隊,“我們用聯合演出的形式,促進三地運河號子的對話和交融,推動大運河京津冀段船工號子的復興。”常富堯説。


推薦閱讀
山東濟寧:因港興城 內河航運“通江達海” 在國家級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大運河梁山港,專用的集裝箱自動裝卸和自動清洗設備投入使用,這些極具辨識度的橙色集裝箱,是山東曙岳港航裝備産業園(以下簡稱“山東曙岳”)提供的第二類港航裝備産品。“通過打造‘1+1+2+3+N’內河集裝箱港口智慧化運營新範式,港口實現了堆場裝卸、岸橋裝卸、水準運輸3大核心工藝自動化,落地了智慧計劃、智慧理貨、智慧交通等N個智慧化應用場景。近年來,龍拱港以打造全國一流的內河智慧化集裝箱示範港為目標,在港機設備遠控自動化、港口無人駕駛技術、港機設備國産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首創性成果,建成了內河首個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探索實踐了內河岸橋遠控自動化常態化運營方案。
唱響船工號子傳承運河文化 北京怎麼可能沒有船工號子呢,建造北京城的木材和城磚,都是從大運河通州碼頭載來,那麼多那麼重的貨物從南方運過來,沒有號子哪行啊。”截至目前,常富堯收集整理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已達10個種類22首。”常富堯回憶,陳樹林鼓勵我順藤摸瓜,繼續擴大戰果。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全新開館講述運河故事 走進8日重新開館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向觀眾講述了千年運河的悠遠歷史。秦宇杭攝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我國首家綜合反映運河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于2006年國慶節開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館長葉艷萍説:“改造提升後的展覽共展出文物600多件,是之前的3倍。
山東聊城:運河文化激活城市發展新引擎 受訪者供圖作為山東港口在魯西北地區最早規劃建設的內陸港,位於臨清市的魯西國際陸港經過多年發展,班列運作高效穩定,貨源集聚作用顯著,已成為山東港口在魯西北地區重要節點。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陳列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和研究運河文化,反映和展示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近日,由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主辦的“通江達海好‘運’來”網路主題採訪團走進山東省聊城市,見證它將運河文化作為激活城市發展新引擎的高品質發展故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