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秋風起棹歌,一展覽盡運河美

發佈時間: 2022-09-07 16:46:42 | 來源: 大眾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年大運河,留下多少歌?大運河,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與江南水鄉之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流程,漫長的歲月中孕育了豐厚的歷史資源、多樣的文化屬性。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首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上,運河文化似乎可以一覽而盡——運起京津、橫貫燕趙,“武清古六景”系列文創、澄泥硯與洛陽鏟展示著沿岸星羅密布的民間文化遺産;流向齊魯、通濟在豫,《濟寧運河文化長卷》、國家級非遺饒陽刻銅呈現出大運河的千載韻味和手造之美;徽夢千年、水韻江南,十竹齋、磬石雕聚焦文化創新傳承成果,展出風物之美……

秋風起棹歌。隨著大運河的波濤,厚重的文化底蘊從兩千多年前,一直遊到了今天的運河生活裏。在運河手造展區江蘇展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作為國家工程,突破傳統線下展示與體驗的時空局限,為觀眾帶來新時代的數字化運河體驗。

雲平臺運用數字科技,解鎖非遺新玩法。點擊進入《雲上非遺主題館之古琴》,市民可以了解古琴的歷史傳承和製作工藝,並於雲端學習彈奏古琴;帶上VR眼鏡,點擊進入《雲上老字號主題館之鎮江香醋》,市民可漫步老街,並以第一視角體驗恒順香醋的製造全過程。登陸雲平臺還可以體驗桃花扇,詳細了解崑曲文化背景、聆聽崑曲,線上製作桃花扇;知運河非遺模組特設非遺圖書館,線上了解非遺名錄等知識。

此外,江蘇展區還將帶來蘇繡、馬莊香包、南京雲錦、絲綢等江蘇特色非遺産品,紫金獎轉化作品代表、運河志等江蘇代表性運河出版物……打造江蘇運河文化視覺盛宴。

據悉,本次江蘇省文化投資集團以展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為代表的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果為重點。本次是大運河雲平臺繼6月17日在揚州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進行成果發佈後首次線下參展,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建設成果為主展,配套多個子展項展示雲平臺在運河文化數字化及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果。

大運河雲平臺作為首個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通過整合大運河沿線文物、文化、生態、産業等資源,創新性構建立體化“一雲四端”架構體系,多端連結政府、公眾和企業,構築海外傳播矩陣,整合多樣性需求,提供系統性供給,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呈現數字化、虛擬化、可視化、智慧化的雲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純植物纖維宣紙、純天然的礦物質顏料、精緻的三維立體木刻圖案……江蘇南京十竹齋的“饾版拱花浮水印木刻技藝”,從明朝誕生至今已經400多年。記者了解到,本屆博覽會,與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杭州西泠印社並稱為中華藝術四大老字號的十竹齋,此次也將來到現場。

桃紅色灑金的封面、精美細膩的木刻圖案、不同顏色的木刻版,復刻的《十竹齋箋譜》令人嘆為觀止。此次,十竹齋帶來了以《十竹齋箋譜》為核心的一系列版權産品,鋼筆、日記箋、藏書票、信箋都非常雅致。“版權賦予了‘十竹齋’新生和活力。”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明朝天啟、崇禎年間,書畫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在南京以“十竹齋”名義刊印《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成為世界“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兼採“饾版”、“拱花”工藝,是雕版印刷史上的里程碑,對中國、日本乃至東南亞地區書畫、版畫、印刷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北京展館將帶來“大運河禮物”系列産品,包含平安獸捏陶工藝擺件、《通州印象》《古運塔影》書籤套盒、通州大運河景觀立體拼圖、磁吸香插《又一山》以及系列文化徽章禮盒等;珍佑福葫蘆、珍木之緣“武清古六景”系列文創産品、觀照軒青花瓷擺件則將亮相天津展館;安徽館則帶來了靈璧磬石雕、玉振金聲磬石琴、埇橋面塑等展品;在河南展館,則將展出澄泥硯、洛陽鏟、唐三彩、洛城印象系列文創等産品,不僅再現了歷史風貌,還帶給市民別樣的藝術享受。

《論語·先進篇》有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咏而歸。”描繪了一幅安寧祥和、令人嚮往的鄉村百姓春遊圖。

也許孔子很難想像到,250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家鄉濟寧,正朝著如他所“願”的祥和圖景,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本屆博覽會運河手造展區,濟寧市以“運河水脊齊風魯韻”為主題,聚焦“運河之都”風采,立足齊魯文化底蘊,結合現代科技,呈現運河盛景,集中展示濟寧保護、利用、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的最新成就。

行至運河南岸街,穿過被紅色燈籠點亮的鵲橋門,酒莊、茶館、作坊百肆雜陳,城樓、河港、橋梁、村舍密集,太白樓、鐵塔寺、聲遠樓在煙雨朦朧中,盡顯濟寧特色……展會上,豆神動漫展出的《濟寧運河文化長卷》,將採用全篇電腦數字繪圖的手法,以長卷的形式,生動記錄運河沿岸的濟寧城市演進,見證從宋末時期到明清兩代間,濟寧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風貌。

萬仞宮墻、聖時門、奎文閣……展會上,《走近孔子》曲阜孔廟立體書則將孔廟中熟悉的場景,用紙的藝術進行了再創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實的場景、色彩,以及有趣的互動,讓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孔廟的建築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升級版本將融入VR技術與動漫技術,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觀看孔子杏壇講學的場景,體現了新時代“山東手造”的數字化特點。

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小巧而精緻的印章,在孔府印閣篆刻師傅的妙手雕繪下,浮現出的不僅是巧工匠心代代傳承的篆刻技藝。更是中國傳統金石文化的獨特魅力。

博覽會上,“濟寧手造”孔府印閣也將與市民見面。據悉,孔府印閣始創于1956年,如今已不僅滿足於傳承篆刻技藝,而是確定以弘揚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傳播中國國學文化為建設目標,立足曲阜儒家文化資源,成立了篆刻文化研究和傳播小組,與西泠印社、山東書法家協會等知名團隊開展交流學習,讓全國乃至世界了解中國獨特而絢麗的篆刻文化。

上承京津冀、下接長三角,除了濟寧,德州、聊城、泰安、棗莊,也是運河歷史上的咽喉要道。以“非遺”為筆,齊魯大地正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勾勒出一幅新時代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活力畫卷。

記者了解到,博覽會上,德州市展出的釉上陶瓷彩繪技藝——“窯紅綠彩”,就開創了中國釉上陶瓷彩繪的先河,為古彩、鬥彩奠定了基礎。

《一路蓮升》《盛世荷香》《風華絕代》……色彩對比強烈、明快鮮亮,是“窯紅綠彩”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據工作人員介紹,紅綠彩瓷器主色以紅、綠為主,用色大膽,艷而不俗。“它的出現,相當於黑白電視機變成了彩色電視機,為之後的鬥彩、五彩奠定了基礎。”據悉,紅綠彩是在1300攝氏度高溫燒造而成的白胎上,用筆蘸取礬紅、明綠、鵝黃等彩料勾畫出紋飾,再入窯800攝氏度左右的低溫燒制而成的。

從毫不起眼的素瓶白胎到精美的瓷器,“窯紅綠彩”在匠人們的手中歷經“千錘百煉”,華麗變身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有的遠渡重洋,作為國禮獻給日本、俄羅斯等外國政要,有的則變為日用器皿進入尋常百姓家。

來到博覽會現場,穿越400多年滄桑歲月的聊城臨清貢磚,如今仍然堅硬茁實,可謂是“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不鹼不蝕”。

“以前在涼曬磚坯時,工匠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臨清貢磚技藝傳承人趙慶安介紹,北京故宮、天壇、文廟、國子監及明十三陵等皇家建築中所用的貢磚,大多為臨清燒制。

“北京的城,臨清的磚。”據介紹,臨清貢磚源源不斷地經運河“漂”往北京城。相隔八百里,漕運六百年,臨清沿河磚窯林立,舟車輻揍,南北貨物鹹集,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説起泰安市的肥城聶氏銅器鑄造技藝,至今已有170年的歷史,傳承至第六代。“每一件銅器鑄造工藝品都要經歷塑模、灌蠟模、沾水泥漿、銅水澆鑄、烘烤上色等17個步驟、60多道複雜嚴謹的工序最終形成工藝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一件銅器都是手工製作,每一件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棗莊市則帶來了獨特的乾唐軒活瓷産品。據悉,一件乾唐軒活瓷由二十多種礦物和陶瓷原料,再加上1300度高溫煅燒而成。它的色彩講究傳統山水畫的氣韻與意境;它的弧線與握度則考慮到使用者的手部比例與肌肉特點。本次來到展會,乾唐軒帶來了三彩馬擺件、三彩文創水杯、陶瓷産品等創意産品,在深入推進“山東手造”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手造向新手造的轉型升級。

浙江是大運河的起點,也是運河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遺産區域。過去海上絲綢之路因浙東運河得以連接世界,如今浙江致力於打造運河文化和旅遊示範帶,在運河的保護利用及價值推廣等方面持續深耕。、“順著運河逆流而來的,是大唐的詩人們,頌咏越瓷,擊甌而歌,形成蔚為壯觀的浙東唐詩之路。”在博覽會浙江展館,越青堂將攜“越窯青瓷”亮相現場。據悉,越瓷是紹興三寶之一,晉代即成貢品,自唐以來,通過浙東運河和京杭運河,源源不斷地進貢北方王朝。

青瓷作為中國傳統瓷器,多見於茶具、花器。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讚美青瓷。它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青瓷為胎體,外用大漆髹飾,更整體顯得茶杯婷雅清麗,釉層飽滿,翠青如玉。

此次博覽會,浙江博通文創將帶來大漆青瓷杯、錫罐、紫砂壺、白瓷杯等系列展品,將傳統漆藝與現代技術、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通過開發漆藝相關文創産品,讓傳統漆藝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刻銅,是刻銅藝人用鋼刀,在銅質的文房用具上鐫刻書畫的藝術。刻者以刀代筆,在銅面上鐫刻出一幅幅具有強烈金石韻味的書畫作品。在河南展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饒陽刻銅將來到山東濟南,與觀眾見面。

據悉,傳承人宋國柱所創作的刻銅作品精緻異常,他的作品“畫面清新靜謐,人物仙風道骨,使人有超然物外之感”,其所刻老梅“橫空出世,冰肌鐵骨,迎雪怒放,栩栩如生”,不僅有精湛的銅刻技藝,還有深厚的繪畫和書法功底,融質地、做工、造型、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

此外,將悠久的繪畫藝術和刺繡技藝完美融合的解村京繡唐卡,也將在河南館展出。記者了解到,解村京繡唐卡利用繡針穿引絲、棉、毛等不同材質的線,在絲綢、布帛等紡織材料上反覆穿刺,引導繡線在紡織材料上留下線跡,以線跡的細密排列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天空、大地、山川河流等圖案的特殊工藝形式。

聚焦大運河的橋梁紐帶作用,據介紹,運河手造展區將以千年大運河文化為依託,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集中展示一批體現大運河氣質、彰顯大運河風情的特色手造精品,打造“運河手造”品牌,強化品牌形象宣傳推介,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大運河沿線手造産業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圍繞“河韻傳千年手造向未來”展示主題,展區將以運河流經順序為經,古今傳承之序為緯,將展示內容分為八大版塊,通過展區的一體化設計,打造“運河手造文化長廊”,以實物展示、視頻展播、數字化呈現、互動體驗等多元方式,全面呈現大運河沿線手造文化古今傳承、産業發展、融合創新等多個維度的精品內容,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兩創”活力。屆時,歡迎市民朋友來博覽會一覽運河文化之美。


推薦閱讀
中企穩步推進蘇伊士運河鐵路橋項目 隨著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舊鐵路橋的運力已不能滿足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發展的需要,加上年久失修、機械老化等問題,埃及政府決定在新運河上建設一座新鐵路橋,並將舊鐵路橋改造為雙線通行,以提高通行效率。埃及國家鐵路局大橋部門項目經理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表示,新運河鐵路橋建成後,將打通當地鐵路運輸通道,加快大宗貨物流通,有力促進蘇伊士運河走廊建設,助力埃及“2030願景”實現。新鐵路橋建設和舊橋改造項目由中國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路橋”)和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中材國際成都建材院聯合實施。
無錫梁溪區政協委員讀書活動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 近年來,梁溪區政協積極整合各方力量,以“同心書屋”“文史書籍閱讀專架”等為支點,實施“書香政協”陣地建設工程,打造了一批有標識、有書籍、有制度、有活動、有成果的讀書陣地。線上線下,委員們圍繞著古運河持續討論,形成了《關於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梁溪特色文旅IP的建議》《關於進一步提升古運河城市名片知名度、影響力的建議》《關於挖掘古運河文化的商業價值,打造體驗性的消費街區的建議》等提案,“把‘運河水弄堂’作為核心,用‘水上巴士’將散落在沿河沿線的眾多文化旅遊景點串珠成鏈,形成‘1+1>2’的效果。年初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同心書屋“南書房”內舉辦的一場讀書分享會,區政協委員武頻圓與大家共讀《大運河傳》《無錫運河記憶》等書籍,引發委員們強烈共鳴。
秋風起棹歌,一展覽盡運河美 在運河手造展區江蘇展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作為國家工程,突破傳統線下展示與體驗的時空局限,為觀眾帶來新時代的數字化運河體驗。在本屆博覽會運河手造展區,濟寧市以“運河水脊齊風魯韻”為主題,聚焦“運河之都”風采,立足齊魯文化底蘊,結合現代科技,呈現運河盛景,集中展示濟寧保護、利用、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的最新成就。本次是大運河雲平臺繼6月17日在揚州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進行成果發佈後首次線下參展,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建設成果為主展,配套多個子展項展示雲平臺在運河文化數字化及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果。
“大運河第一碼頭”啟動遺址修繕 為此,修繕工程將對南城墻西段進行整體保護,徹底清除對城墻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補砌墻芯及開裂墻體,恢復遺址原狀,保留城墻遺址的殘缺之美。張家灣城墻遺址上次修繕時間為2004年,目前殘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全部列為本次遺址修繕的範圍。時隔18年再次修繕本次啟動的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包括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兩部分,都是見證古時張家灣漕運盛景的核心文物遺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