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第一碼頭”啟動遺址修繕

發佈時間: 2022-09-07 16:44:42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在中國漕運史上,通州區張家灣素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自元代設立漕糧轉運碼頭後,張家灣以商賈雲集、漕運發達聞名天下。然而歷經600餘年風雨,這座見證了運河萬舟駢集、舳艫蔽日盛景的古鎮遺址現已破敗。

作為城市副中心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近日啟動。該工程計劃用120天時間消除破壞文物的各類隱患,保護延續城墻、橋體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大運河北端的文旅新景點。

通運橋及現存南城門。

時隔18年再次修繕

本次啟動的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包括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兩部分,都是見證古時張家灣漕運盛景的核心文物遺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灣城墻遺址位於張灣村原村址南口兩側、蕭太后運糧河北岸。古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當時是為保衛漕河這一明廷經濟命脈,且拱衛京師加強防備蒙古兵侵擾而搶築。張家灣城墻遺址上次修繕時間為2004年,目前殘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全部列為本次遺址修繕的範圍。

明代張家灣城修築的同時,于南門修建了一座南門板橋,橫跨蕭太后河,俗稱蕭太后橋。這座橋最初是一座木橋,但是因不堪南北物資經年累月過往運輸的重負,于明萬曆時改建為石橋。1605年竣工後,明神宗為這座橋賜名“通運”。目前,橋面青石仍保留有明顯的車痕印記,成為過往歷史的直觀見證。

通州區文物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運橋及張家灣城墻在選址、建築佈局、設計等方面均與周邊水系及地勢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同時也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與旅遊價值。本次修繕,將消除加速張家灣遺址及通運橋破敗的各種因素,保護城墻的安全穩定性,延續歷史資訊的真實性。“修繕後看不出明顯變化,實際上已經做了加固修復,這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修舊如舊’效果。”該負責人説。

橋上石獅遭到不同程度破壞。

保留城墻殘缺之美

目前,張家灣城墻僅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由於曾被單位或村民用作院墻,這些城墻得以保留至今。不過,現存城墻的風貌狀態差異顯著,其中,1995年經北京市恢復性修建的南城門及東側城墻保存較為完好。

北京北建大建築設計研究院遺産五所建築專業負責人王瑤介紹,經過前期實地勘察,南城門目前保存較好,只有城墻外壁條磚之間灰縫部分失效脫落,局部表面輕微風化酥鹼。南城墻東段受到一定自然因素的損傷,城墻頂麵條磚鬆動,雜土、碎磚堆積,部分頂面及墻體兩側生有雜草與灌木。

為此,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將進行加固修繕,對南城門城臺及馬道地面鋪裝整修,疏通修補排水溝,同時加固東段城墻,設置監測系統隨時觀察安全狀態,保證現狀文物本體安全,滿足後期展示開放的需求。

不同的是,南城墻西段相對保存較差,殘存城墻露出地面部分殘損嚴重,甚至靠近南城門附近的墻體已經消失,另外還有部分植物根系伸入墻芯,整體穩定性較差。為此,修繕工程將對南城墻西段進行整體保護,徹底清除對城墻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補砌墻芯及開裂墻體,恢復遺址原狀,保留城墻遺址的殘缺之美。

橋面青石仍保留明顯的車痕印記,成為過往歷史的直觀見證。記者白繼開攝

橋上石雕無依據不補配

通運橋也曾在2004年進行過文物修繕,修繕後的橋整體結構狀態穩定,無結構安全病害,可以滿足行人通行要求。現狀問題主要是外露石材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化酥鹼及殘損,大量的石獅子及其他石制雕刻藝術品損壞嚴重,失去了應有的藝術價值。

針對以上問題,本次橋體修繕將以最小干預為原則,以維修保養石質構件為主,同時適當修補橋面石材、封堵縫隙,防止雨水滲漏損害橋體,使通運橋整體外觀呈現出明代石橋的古樸滄桑之美。“石材的材質上,我們要求儘量與現狀艾葉青條石石材顏色、質地一致,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石質構件的歷史痕跡。”王瑤説。

橋上的石獅等石制雕刻藝術品將按殘損程度做不同處理:石雕局部殘缺不全,但總體面貌尚存,且與主體橋梁結構直接連接的將不予干預維持現狀;石制構件風化、酥鹼嚴重、整體破碎的將進行現狀整修;石雕局部殘缺、結構不穩定、已失去原有藝術價值的,將根據歷史記載和周邊相似的石雕對損傷部位進行整修。“目前我們還在邀請屬地政府幫助收集歷史照片,補充相關依據。如果沒有依據,就不補配,避免造成不倫不類。”王瑤介紹。


推薦閱讀
秋風起棹歌,一展覽盡運河美 在運河手造展區江蘇展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作為國家工程,突破傳統線下展示與體驗的時空局限,為觀眾帶來新時代的數字化運河體驗。在本屆博覽會運河手造展區,濟寧市以“運河水脊齊風魯韻”為主題,聚焦“運河之都”風采,立足齊魯文化底蘊,結合現代科技,呈現運河盛景,集中展示濟寧保護、利用、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的最新成就。本次是大運河雲平臺繼6月17日在揚州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進行成果發佈後首次線下參展,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建設成果為主展,配套多個子展項展示雲平臺在運河文化數字化及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果。
“大運河第一碼頭”啟動遺址修繕 為此,修繕工程將對南城墻西段進行整體保護,徹底清除對城墻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補砌墻芯及開裂墻體,恢復遺址原狀,保留城墻遺址的殘缺之美。張家灣城墻遺址上次修繕時間為2004年,目前殘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全部列為本次遺址修繕的範圍。時隔18年再次修繕本次啟動的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包括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兩部分,都是見證古時張家灣漕運盛景的核心文物遺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灣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 研究將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照片、繪畫等歷史影像文獻,生動呈現張家灣歷史記憶,更好地為張家灣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有力的學術支撐。9月6日,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調查徵集活動,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歷史影像文獻,以此作為進入中國早期攝影史的重要切口,同時為張家灣古鎮建設和古漕運碼頭工程提供重要視覺證據與線索。通州區副區長秦濤介紹,此次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張家灣鎮開展的“張家灣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項目就是挖掘運河千年文脈、展現通州歷史文化風采和文明創建成果的重要文化研究之一。
運河元素綻放園博園 記者從項目施工方、中鐵八局園博園項目部了解到,目前,滄州各項建設均接近尾聲,三角洲正在加緊建設。三角洲、步行橋、碼頭駁岸、滄州坊、滄州園……隨著滄州園博園建設的快速推進,這些運河元素日漸凸顯,“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的園博會主題也更加亮眼。三角洲、步行橋、碼頭駁岸、滄州坊、滄州園運河元素綻放園博園建設中的運河三角洲三角洲上好風景大運河蜿蜒流淌,在滄州市區北端呂家院、北陳屯區域,因歷史原因分出一支,繞行一段距離後重新匯入主河道,從而形成了一塊被河道封閉的“運河三角洲”,也被稱為河心島。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