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張家灣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

發佈時間: 2022-09-07 16:43:44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9月6日,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調查徵集活動,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歷史影像文獻,以此作為進入中國早期攝影史的重要切口,同時為張家灣古鎮建設和古漕運碼頭工程提供重要視覺證據與線索。

張家灣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地處北京通州腹地,以漕運發達聞名天下,有著“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將實施張家灣古鎮保護工程。為了更好地建設古鎮,圍繞當地運河文化、漕運文化、京畿文化、紅學文化等歷史人類學科的調查與研究近年來持續開展。如何更好地傳承延續大運河從歷史通往未來的文脈,是當今古鎮發展建設的時代課題。

通州區副區長秦濤介紹,此次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張家灣鎮開展的“張家灣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項目就是挖掘運河千年文脈、展現通州歷史文化風采和文明創建成果的重要文化研究之一。研究將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照片、繪畫等歷史影像文獻,生動呈現張家灣歷史記憶,更好地為張家灣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有力的學術支撐。

本次影像文獻徵集從即日起將持續至2023年3月31日,活動面向相關國內外機構、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市民,徵集有關晚清、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張家灣古鎮老照片、繪畫等歷史影像、圖像文獻。徵集稿件可以電子文件形式發至郵箱:zhangjiawanimage@126.com,電子照片解析度要求不低於300dpi,郵件主題欄請標注“靜灣回溯-張家灣古鎮歷史影像文獻徵集”字樣,並提供真實姓名、聯繫電話、聯繫地址,組委會將聘請各方專家學者共同甄別遴選,最終結果將及時通知提交人。


推薦閱讀
“大運河第一碼頭”啟動遺址修繕 為此,修繕工程將對南城墻西段進行整體保護,徹底清除對城墻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補砌墻芯及開裂墻體,恢復遺址原狀,保留城墻遺址的殘缺之美。張家灣城墻遺址上次修繕時間為2004年,目前殘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全部列為本次遺址修繕的範圍。時隔18年再次修繕本次啟動的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包括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兩部分,都是見證古時張家灣漕運盛景的核心文物遺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灣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 研究將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照片、繪畫等歷史影像文獻,生動呈現張家灣歷史記憶,更好地為張家灣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有力的學術支撐。9月6日,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啟動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調查徵集活動,挖掘、徵集、調研與張家灣漕運文化有關的歷史影像文獻,以此作為進入中國早期攝影史的重要切口,同時為張家灣古鎮建設和古漕運碼頭工程提供重要視覺證據與線索。通州區副區長秦濤介紹,此次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張家灣鎮開展的“張家灣古鎮與大運河歷史影像文獻國際徵集”項目就是挖掘運河千年文脈、展現通州歷史文化風采和文明創建成果的重要文化研究之一。
運河元素綻放園博園 記者從項目施工方、中鐵八局園博園項目部了解到,目前,滄州各項建設均接近尾聲,三角洲正在加緊建設。三角洲、步行橋、碼頭駁岸、滄州坊、滄州園……隨著滄州園博園建設的快速推進,這些運河元素日漸凸顯,“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的園博會主題也更加亮眼。三角洲、步行橋、碼頭駁岸、滄州坊、滄州園運河元素綻放園博園建設中的運河三角洲三角洲上好風景大運河蜿蜒流淌,在滄州市區北端呂家院、北陳屯區域,因歷史原因分出一支,繞行一段距離後重新匯入主河道,從而形成了一塊被河道封閉的“運河三角洲”,也被稱為河心島。
第五屆中國(淮安)大運河“非遺盛宴”9日啟幕 活動將集中展示大運河沿線城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以淮海戲為代表的傳統戲劇保護成就,讓市民遊客一站嘗遍運河美食,一展覽盡運河盛景。其中,"香約運河"片區匯集展示運河沿線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技藝類飲食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展現運河沿線城市煙火氣息與多彩風味。現代快報訊9月9日-11日,第五屆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暨江蘇省首屆淮海戲藝術展演月將在裏運河畔盛大啟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