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大運河畔的滄縣大白楊橋村,樹木蔥郁,河水清澈,百畝荷花映日別樣紅,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野生鳥類到此覓食嬉戲,千余只白鷺沿河岸棲居,它們姿態婀娜,隨風起舞,給大運河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景觀。這是大力推進大運河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探索建設具有“時代特徵、滄州特色”美麗鄉村的生動寫照。記者從滄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近年來,滄州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産,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大運河兩岸1公里範圍內的242個村莊為重點,堅持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市場運作、連片打造、分步實施,大力開展大運河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行動,將大運河沿線打造成為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帶,帶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實現新突破、新提升。
圖青縣司馬莊果蔬小鎮
年底前,示範帶內242個村莊將全部打造成市級美麗鄉村。夯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突出解決村口、村邊臟亂差問題,著力改善農村整體風貌;持續整治村莊殘垣斷壁、破房破院,對騰出的空地合理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和遊園;全面推廣普及水衝式廁所,積極推廣吳橋水廁並治“1+X”模式。實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達標排放全覆蓋,破解農村坑塘、溝渠污水處理難題。落實農村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機制,發展垃圾焚燒發電,實現垃圾收集分類化、源頭減量化。
圖滄縣大白楊橋運河畔
截至目前,242個村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管控,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全部建立,清臟治亂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硬體水準”得到有效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日趨攀升。讓運河文化“活起來”“靚起來”。深入挖掘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底蘊,傳承和發揚鄉村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産業文化,總結提煉具有滄州特色的文化符號和元素,在改造提升房屋功能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有機融入,加強古村、古宅、古樹、古井保護,培育具有文化底蘊、彰顯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南皮縣雙廟村的張之洞文旅小鎮,圍繞張之洞紀念館、張之洞墓,新建一批倣古建築,讓古老的村鎮更顯文化底蘊;青縣中古紅木小鎮,以紅木文化為引領,建成了大運河紅木文化館、沿街精品展館、濱水古玩一條街、紅木文化城等設施場館;泊頭尹莊村貢梨小鎮,以梨為媒,對古梨樹進行保護,打造了古貢梨園和梨文化博物館……運河就像一條項鍊,將一個個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美麗鄉村串聯起來,綻放出璀璨的光芒,散發著恒久的魅力。以特色優勢産業激活“美麗經濟”。大力發展特色種養、農産品深加工、特色工貿、家庭手工業等優勢産業,延長産業鏈條、做大産業規模、創響産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産業發展格局。依託運河文化、特色農業等優勢,培育發展鄉村觀光旅遊、現代民宿、運動休閒、養生養老等新興業態,打造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截至目前,滄州市打造了吳橋優質小麥、青縣大司馬蔬菜、東光澳牧糧食等現代農業園區,培育了泊頭貢梨、南皮苜蓿等特色産業示範區;推出“運河古郡·匠心傳承之旅”“文武滄州·雜技醉心之旅”和“又見運河·非遺精華之旅”3條大運河滄州段非遺旅遊精品線路,青縣張廣王村、滄縣興濟鎮入選河北省鄉村旅遊樣板村,滄縣南堤村入選鄉村旅遊重點村,運河奇絕農趣遊入選全國鄉村旅遊學習體驗線路,大運河全域文化旅遊帶已初見雛形。
圖東光大運河水工智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