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拱墅運河新城首座跨運河人行橋計劃明年完工

發佈時間: 2022-08-31 16:50:15 | 來源: 每日商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效果圖

近日,歷經12小時連續混凝土澆築作業,“世界上跨徑最大的反向芬克式桁架橋”——拱墅區運河新城單元人行橋工程3號主墩承臺澆築完成,至此,該工程全面進入下部結構施工階段。該人行橋規模如何?設計靈感源自哪?完工後市民可以享受到哪些福利?……這些大家關心的話題,記者都打聽到了。

就地理位置來看,該工程位於拱墅區運河新城單元,上塘高架與留石快速路中間,上跨京杭大運河,連接規劃運河水街與運河特色小鎮。全橋長181.8米,主跨長150米,橋寬8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單跨跨徑最大的反向芬克式桁架橋。

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所有樁基施工,承臺墩柱接近完成30%,其餘承臺及3號主墩柱施工已同步開始施工,預計9底將完成所有承臺施工,10月底完成2個主墩施工的節點目標,計劃明年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運河新城單元(運河灣城市設計範圍)人行橋顏值也很高。據悉,該工程的方案靈感來自京杭大運河來往貨船的外形輪廓,通過流線型船身,向外伸展的橫向龍骨、富於變化的空間曲線的元素提取,採用傳統的漕運船線條,運用現代的橋梁表現手法結合打造。

橋體結構造型以運河上漕運船為藍本,橋身上拉索柱取自船體桅桿的形態,拉索的交叉連接形成類似三角船帆,整體形態輕盈優美。橋體寬均為8米,橋身為流暢的流線型,如船身至於水中蕩起的波紋。橋梁整體宛如在運河上停靠的漕運船隻。

由於橋梁兩側為規劃運河水街和運河特色小鎮,設計上結合周邊景觀整體考慮,讓橋體和周邊業態融合。西側為延展式臺階,交通流線流暢。東側橋頭用地範圍較小,為使橋下空間更通透,交通流線上採用兩側臺階,中間為觀景平臺,形態元素取自船隻的船頭,登高遠眺運河特色小鎮美輪美奐。

建成後,該人行橋可滿足區域連通的功能性需要,有效緩解慢行交通過河的壓力。同時也為周邊居民打造舒適的步行空間,提供多元文化活動場所。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貫穿古今 江南文脈奔涌不息 同時,發達的水運又催生了商業文明的萌芽與發展,南北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使江南沿運河地區長期成為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蘇州更是在明清時期一度成為江南乃至全國文化中心地帶。在長三角地區,江南運河與長江一起,一橫一縱拉開了整個江南地區最重要的水系骨架,它與長江共同成為江南水運交通網路的兩條主幹線,同時,又與江南自然水網一起共同構成了影響江南社會經濟文化繁盛的源頭活水。應該説,自宋以來的杭州,到明清時候的蘇州,到民國以來的上海,再到現代的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群,江南文化的城市表達在千年運河的起落中呈現。
拱墅運河新城首座跨運河人行橋計劃明年完工 關注效果圖近日,歷經12小時連續混凝土澆築作業,“世界上跨徑最大的反向芬克式桁架橋”——拱墅區運河新城單元人行橋工程3號主墩承臺澆築完成,至此,該工程全面進入下部結構施工階段。由於橋梁兩側為規劃運河水街和運河特色小鎮,設計上結合周邊景觀整體考慮,讓橋體和周邊業態融合。就地理位置來看,該工程位於拱墅區運河新城單元,上塘高架與留石快速路中間,上跨京杭大運河,連接規劃運河水街與運河特色小鎮。
依靠法治力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按照《決定》要求,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完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制定全國唯一的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綠色航運建設、文化旅遊融合發展6個省級專項規劃,沿線11個設區市出臺專項實施規劃,形成了“1+1+6+11”的專項規劃體系。法治引領,爭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典範從檢查的情況看,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把大運河江蘇段打造成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典範”目標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決定》,努力把大運河江蘇段打造成為走在全國前列的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為全面了解《決定》施行兩年多來,全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落實法定責任的情況怎樣,各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成效如何,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將開展《決定》執法檢查列入今年監督工作計劃。
丹青翰墨水韻長 長城魂運河情美術作品展在京開幕 其中,受邀專家8幅、成員單位選送的38幅、社會面入選的64幅。西城區文化館負責人介紹,本次主題展覽從去年確立主題,到今年3月徵稿,再到6月截稿,共收到來自21個省市的作品,其中有名家受邀作品、有14個成員單位選送的作品以及社會面徵集的作品200余件。這次展覽規模之大、層次之高、參與名家、群眾之多,遠遠超過往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