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劉向在《説苑·辨物》中説:“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徐、揚分別位列九州東部和東南部,因同屬東夷的徐夷和揚越所居而得名。這裡氣候炎熱,水系發達,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由此而過。兩市緣起九州,因運河而共處。文字表述的是概念,行走才能體會出情感。徐州市政協主席王強率住徐省政協委員迎著7月驕陽,赴揚州開展視察活動,開啟了一次運河之旅、一條研學之路、一段履職之行。
回想走過的路,學海無涯,收穫滿滿,細細思來,依然意猶未盡。一江清水向北送,江淮明珠是源頭。江都水利樞紐是我們研學的第一落腳點,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第一站。吃水不忘挖井人。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聽取有關彙報後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正式提出。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政府工作報告》:“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從設想提出,歷經50年的規劃論證和勘測設計,11年建設與施工,在可借鑒經驗很少的情況下,願景變成了現實,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開創了我國水利工程史上的諸多第一。
2013年底,從這裡北上的長江水有了一個“新身份”——南水北調東線水。我邊聽邊用手機搜索南水北調,開始現場自助式的溫習:南水北調是通過三條東線、中線、西線“調水”線路,借助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把水資源輸送到北方,不但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發揮著支撐作用,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夯實了水資源之基。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一個倒“幾”字形的路邊雕塑吸引了大家,我們來到了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運河三灣是水工文化的歷史遺存。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揚州知府郭光復為解決漕運交通的問題,按照“三灣抵一壩”的思路,抬高水位、減緩流速,開挖新河,將運河河道改彎,從200米直道變成1800米的河灣,形成著名的“運河三灣”,即寶塔灣、新河灣、三灣子。走在親水步道上,遠觀堆山疊石、亭臺軒榭、步道連廊時隱時現,似剪紙拉花的紅色景觀橋橫跨古運河,河裏亭亭玉立的荷花競相盛開,爭奇鬥艷,一片“青山隱隱水迢迢”的古典園林韻味撲面而來。一陣涼風襲來,“人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景中”的愜意悠然而起。揚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中國唯一的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一心稱霸中原,為了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開鑿了淮安至揚州的人工運河——淮揚運河。因該運河以揚州的古邗城為起點,也稱為“邗溝”。“隋皇昔日錦帆遊,吳楚分疆是此溝。”邗溝是長江、淮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既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
我們來到第三個研學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進門,就看到大運河的三色光線交替的運河線路。大運河始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元代裁彎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維繫國脈,臻于極盛。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余公里,歷經2500餘年,跨越八個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大運河江蘇段是由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和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江蘇段兩部分組成,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和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八個設區市,是大運河全線流經城市最多,遺産類型、遺産數量最豐富的河段之一。我們邊聽邊看邊討論,這裡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2500年、3200公里中國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圖卷”“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展點,由於引入豐富的文物結合“5G+VR”技術,沉浸式互動體驗,仿佛走入一場穿越唐、宋、元、明、清的時空之旅,各種“活態”更讓我們好奇與驚艷。時程緊,內容多,由點到線、再到面,龐大的歷史地理知識都還需要回去慢慢地消化分解。
最後我們去了廣陵區文峰街道“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看到“有事好商量”江蘇品牌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日臻完善,王強主席感言:我們要把揚州市政協重視加強委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推進“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和界別協商工作等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
回程的路上,我們展開了命題式互助碰撞:徐州與大運河的前生今世。揚州應“運”而生,因運而盛,與古運河同生共長,同興共榮。徐州呢?大運河徐州段素為中國大運河的“喉吻之地”,又是江蘇段的北門戶,歷千百年的發展變遷,形成了汴泗交流、引黃濟運、治黃興運等複雜的歷史特徵,在徐州沿河留下諸多文化遺産。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建設好、利用好成為我們一行一路暢所欲言的主要話題。
悠悠運河,700里行程。活動成為影像,但政協委員履職渠道的拓展、形式的多態、內容的立體已經成為新的模式,從而真正地推進政協委員向專業精進、向基層延伸、向生活拓展。從行成于思,知行合一,到行之有效,我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此行安排的獨具匠心,意味深遠。尤其身邊各位省政協委員的博學多思、滿腹珠璣,讓履職研學有速度,有溫度,有廣度,更有深度。我們邊聽邊學,邊學邊研,邊悟邊思。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岸邊足跡前行,順著總書記的指引方向奮進,為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貢獻委員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係江蘇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