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遺産小道”發起者:用“遺産小道”連接大運河沿岸公園景觀

發佈時間: 2022-08-23 16:45:50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近日,記者在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大運河遺産小道”第一個路碑處看到,通州段大運河遺産小道正在進行修繕。

“這是一件好事。説明大運河京冀段旅遊通航,給人們提了個醒,人們對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有了更高的認識。”大運河遺産小道的發起者、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遺産》版主編齊欣對記者説。

齊欣介紹,大運河遺産小道是指在大運河遺産範圍內逐步全線連通的體驗線路。它有三個特點,第一,位於大運河本體之內,或遵循歷史記載路線;第二,不破壞任何風貌,鼓勵利用現有設施進行連通;第三,使用電子地圖,可以定位遺産小道的具體方位。

大運河遺産小道鼓勵在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中,各地除建設博物館等“點”外,還應注重實現可長距離穿行、連續親近運河的價值體驗的“線”。

遺産小道是齊欣參與大運河申遺過程中首創的大運河文化遺産體驗和保護項目。2009年6月,遺産小道第一塊路碑在大運河北京通州段落成,著名文物學家羅哲文題寫了碑名並揭幕。

齊欣説,大運河遺産小道基於文化遺産價值闡釋,強調連通而不是新建,強調親近而不是“束之高閣”,其最好的體驗方式是長距離步行和騎行。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每年都有大運河遺産小道研究和體驗者,自發行走、體驗和踏勘更新各地的遺産小道線路,為最終確定命名做準備。

在大運河北京段,自昌平區白浮泉經甕山泊(頤和園)和長河進入積水潭(什剎海)的遺産小道已經可以實現貫通;由萬寧橋經澄清中閘的遺産河道連通通惠河的路段,正在融合中軸線遺産體驗線路進行重新規劃。通惠河全線尤其是抵達北運河前的大運河遺産河道,也是遺産小道體驗的重點。由大運河遺産小道第一個路碑向下游延伸進入河北香河的路段,隨著兩岸景觀整治的完成,也將隨之可以踏勘完成。

天津境內有71公里的大運河遺産河道,以三岔河口為節點,可以分別向南運河、北運河兩個方向延伸,尤其是沿南運河南路經紅橋區邵公莊、楊莊子延向中北鎮、楊柳青鎮的一線,因為是遺産河段,其真實性、親民性、景觀性和便捷性都極好,是較為成熟的遺産小道理想路線。

河北在京津冀三地中最具城市和郊野景觀、距離最長的“遺産小道”。尤其是青縣-滄州-泊頭-吳橋直至進入山東德州的大運河沿線,“三灣抵一閘”水工景觀較多,真實性極好,沿著大堤自然形成了獨特而有趣的“遺産小道”。

齊欣表示,京津冀一體化為大運河文化遺産體驗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用“遺産小道”將大運河沿岸公園景觀連接起來,推動大運河京津冀段逐步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各地世界遺産保護與促進遺産地可持續發展的新典範,必將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

“我呼籲大運河京津冀段率先連通遺産小道,在增加大運河周邊公園景觀的同時,要預留出實現遺産小道功能的規劃。”齊欣説,遺産小道將“點”連接成“線”,不僅有利於理解大運河文化遺産價值,還能促進京津冀三地相互吸引、相互流動,也為大運河沿岸文旅體驗開創新路。

那麼,大運河京津冀段實現這種長距離的連通應當注意哪些問題呢?齊欣説,首先京津冀聯動並取得共識,使遺産小道線路能夠相互銜接;其次,三地要線上路規劃上實地勘探,可依靠現有橋梁連接分佈在沿岸的不同線路;第三,結合文旅發展,根據旅途補給需求,標識出“驛站”和打卡地。


推薦閱讀
將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沉浸入當代生活 正如劇名《運河邊的人們》所指涉的那樣,該劇以在大運河兩岸生活的人們為電視劇的主角,通過在運河邊長大,又投入運河保護開發工作的路長河及其家庭為核心,凝聚起上至政府部門、中到企業村鎮、下至個體百姓,觸達廣泛人群的電視劇百姓群像和沸騰著煙火氣的日常生活,描繪出來一幅新時代的“大運河圖”,詮釋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創造歷史的嶄新畫卷。但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以上三種“氣”質,使得該劇在深入表現大運河的同時,較好展現了當代中國人與自然、歷史、文化和諧發展的畫卷,講述了一個既具有歷史厚度,又具有時代高度的當代中國故事,因而也就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産,但電視劇講述路長河等人致力於保護這些寶貴遺産的故事卻並非僅僅是為了回望過去,更重要的還是要注目于生活在運河兩邊當代人的未來——即共同富裕這一時代發展主題。
用“遺産小道”連接大運河沿岸公園景觀 “我呼籲大運河京津冀段率先連通遺産小道,在增加大運河周邊公園景觀的同時,要預留出實現遺産小道功能的規劃。近日,記者在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大運河遺産小道”第一個路碑處看到,通州段大運河遺産小道正在進行修繕。”大運河遺産小道的發起者、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遺産》版主編齊欣對記者説。
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開展,藝術家再現“大地史詩” 浙江美術館應金飛表示,“大地史詩——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主要立足浙江視角,以《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為主旨綱要,通過深刻發掘大運河背後所蘊含的詩意性、生態性和全球性等內容,呼應“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佈局。“大地史詩”是浙江美術館通過“深度策展”手段對“運河文化”進行藝術“轉譯”和“再生産”。展覽主要以中國大運河的時空背景、人文故事為敘事基礎,結合中國水文化的詩性精神為內核,共組織、邀請62位/組優秀藝術家進行專題藝術創作,共創作藝術作品80余件/組,作品內容涵蓋中國畫、浮水印、水彩、油畫、書法、雕塑、裝置、新媒體等多種藝術媒介,立體呈現中國大運河史詩般的精神文化風貌。
滄州大運河中心城區段亮化工程全面竣工 魏志廣攝本報訊(記者李聖哲通訊員劉旺生)昨天,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戰略與通航項目中的亮化工程全面竣工,兩岸燈光煥然一新。滄州中心城區段運河生態廊道全面亮燈後,市民可以沿河欣賞到白天的“靚”景和夜晚的“亮”景。橋面部分採用流水跑馬燈、漸變呼吸燈、七彩外控洗墻燈、水紋洗墻燈等,將燈光與景觀相結合,為市民提供舒適的光影體驗。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