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三灣 擦亮運河濕地新名片

發佈時間: 2022-07-14 16:28:29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5分鐘行程,吹著古運河的風,一路花紅柳綠、亭臺樓閣相伴。盪漾在夏日的碧波上,揚州慢悠悠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儘管是酷暑時節,7月10日,“新揚州人”李夢逛完東關街,興致勃勃地選擇從東關古渡乘坐遊船,途經何園徐凝門、文峰寺,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碼頭上岸後,在三灣濕地公園沉浸式體驗運河文化。

2014年,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全長1800米、從“遠古走來”的運河三灣段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些年,揚州以落實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堅持生態優先,強化保護中發展的總體思路,三灣區域全面推進沿線環境整治,立足打造揚州東南片區“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樣板工程,做足水裏、岸上文章,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濕地特色及運河文化魅力,已成為年均吸引百萬市民遊客的“網紅”,成為揚州運河文化積聚的文旅融合新名片。

生態修復,續寫運河文化新篇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灣片區聚集了農藥、皮革、建材等80多家工業企業,對運河尤其是三灣片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水質惡化,河道淤淺,岸堤老化破損,兩岸棚戶林立。

“三灣的生態環境是承載運河文化有形的物質空間,生態修復是續寫運河文化的底層邏輯。”揚州三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大衝深有感觸。從2015年開始,運河三灣景區被列入揚州市委、市政府主導的30項重大城建項目。同年6月,三灣生態修復工程啟動,規劃形成總佔地面積3800畝、核心區面積1520畝的大型生態人文景區。

2016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的京杭大運河沿線環境問題中,揚州三灣就在其中。以這次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揚州快刀斬亂麻,從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著手,推進三灣周邊的農藥廠、制藥廠、食品廠等工業企業逐一搬遷,退讓出來的土地有序開展污染治理,同步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濕地生態修復。“如今自己家門口就是一大片風景區,水碧氣凈,白鷺飛翔,讓人心曠神怡。”揚州杉灣花園小區居民徐茂良每天打開窗戶就可俯瞰整個三灣景區。三灣片區在督察整改和生態修復期間,累計關停搬遷工業企業89家,退耕及修復濕地680畝。徐茂良工作過的化工廠也在2020年完成搬遷。

2017年9月三灣景區正式對外開放,2018年12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運河三灣建設為“點”,周邊環境整治為“線”,東南片區改造成“面”,揚州還同步配建七里河公園等一批生態休閒公園,昔日臭氣熏天的“龍須溝”成了市民交口稱讚的“幸福河”。

大運河博物館成三灣文化IP

“古運河三灣上游1.2公里處是文峰寺廟的文峰塔,下游4公里處是高旻寺的天中塔,成為沿岸獨特的歷史遺跡。”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者張錦秋表示,“從高空俯瞰三灣,三塔映三灣,古運河由北而南盤桓而去的恢宏場景,深深打動了當初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選址的人們。”

去年6月,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揚州三灣核心展示園的地標工程。“約8萬平方米,616天,6月16日。”這串數字在李大衝的記憶裏尤為深刻,從打地樁的第一天一直到去年6月16日正式開館,剛好616天。一座國內首個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生態以及科技面貌的“百科全書”式建築在三灣一亮相,就吸睛無數。其館藏自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至今累計接待市民遊客近百萬人次,成為助力揚州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的文化IP。

7月12日,揚州最高氣溫達到40攝氏度,當天有9000人進館參觀。三灣前期規劃部毛連成告訴記者,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樓的二號展廳“運河上的舟楫”因體驗感十足被網友熱捧,該館30米高,充分利用空間層高特徵給觀眾帶來獨特的參觀視角,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暈船式”感受。

生態護航,讓運河文化生生不息

自向遊客開放以來,揚州運河三灣已獲得“國家水利風景區”“江蘇省最美運河地標”“江蘇省最美生態修復案例”等多個殊榮。揚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敏告訴記者,如今,三灣片區內綠地面積60公頃,綠化覆蓋率高達83%,水質常年保持Ⅲ類以上,擁有500多種水生植物,僅核心區域就棲息著40多種鳥類,再現古運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的美好生態環境。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灣視察時稱讚“揚州是個好地方”。這既是對美麗揚州的充分讚許,也是對未來揚州更加美麗的殷切期許。2020年以來,三灣片區以及周邊環境再次提檔升級,包括三灣核心區綠化提升、揚農化工地塊的土壤詳調和徹底搬遷、大學南路南延段貫通以及周邊居民樓外立面的美化提升等,共開展28項管控整治工作。隨著三灣自身品質的持續優化,不僅帶動周邊地價升值,近幾年還吸引智谷科技、寶龍廣場、龍湖·春江天璽等一批優質城建項目在周邊落戶。

撐開帳篷、點壺清茶,看綠柳如煙、碧水環繞。作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配套工程,佔地2萬平方米的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于去年同步開放,集“非遺、藝術、劇院、影視、休閒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留出30%的文化空間,引入80後、90後的非遺傳承人打造非遺體驗館,我們的遊客裏有七成是年輕人。”李大衝表示。據了解,今年底,佔地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二期工程即將啟動。日前,揚州三灣開啟建築設計國際競賽,向全球發出邀約,與國際建築大師攜手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區,共同開創充滿運河精神的新生文化藝術空間集群。

□本報記者李鑫津汪瀅


推薦閱讀
京杭運河臺兒莊節制閘開啟13孔閘門全力泄洪 據了解,自7月1日至12日12時京杭運河臺兒莊節制閘斷面過水共計9.41億立方米。京杭運河臺兒莊節制閘處於山東省最南端,是中運河的把口站,也是山東省的出口站,臺兒莊地勢低窪,在歷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稱,主要是承接南四湖的洪水下泄。為積極應對上游泄洪影響,京杭運河臺兒莊節制閘13孔閘門全部開啟提出水面,下泄流量1650立方米每秒泄洪。
揚州三灣 擦亮運河濕地新名片 ”去年6月,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揚州三灣核心展示園的地標工程。這些年,揚州以落實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堅持生態優先,強化保護中發展的總體思路,三灣區域全面推進沿線環境整治,立足打造揚州東南片區“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樣板工程,做足水裏、岸上文章,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濕地特色及運河文化魅力,已成為年均吸引百萬市民遊客的“網紅”,成為揚州運河文化積聚的文旅融合新名片。作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配套工程,佔地2萬平方米的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于去年同步開放,集“非遺、藝術、劇院、影視、休閒體驗”等功能為一體。
德州將打造“一廊六片”大運河文化景觀帶 目前,《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城區段城市更新規劃》《重要節點詳細設計》三個層次的規劃均已基本完成,明確了打造“一廊六片”大運河文化景觀帶的保護利用思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貸款支援,多次深入對接農發行、國開行等,農發行第一批融資已于4月底批復到位。10個月來,圍繞規劃編制、融資平臺組建、文化挖掘、項目建設等,完成了一系列管總管長遠、奠基搭框架的工作。
投資20億元!德州啟動6個“大運河保護利用”項目 項目主要對大運河保護利用項目中部的楊家圈村、南陳莊村、木材公司地塊等居民進行安置,選址在木材公司地塊,建設安置房3000余套,總建築面積約50萬平方米。大運河保護利用項目的整個規劃是由中建院規劃團隊承擔的,根據規劃方向和相關要求,2022年德州市計劃先期啟動6個項目,計劃投資約20億元。拆遷安置項目1個,為運河宜養社區項目。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