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聯動“長江干支” 智通“京杭運河”

發佈時間: 2022-06-30 15:50:47 | 來源: 中國水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六月如火,長江水上貨運進入“黃金期”,超過85%的長江貨運船舶依靠電子航道圖引領航運作業。長江航道圖APP已然成為14萬內河船員船企必備的APP工具,助力港口快進快出與貨運安全暢通,以科技賦能長江水運保通保暢。

聯動“長江干支”,智通“京杭運河”。"一張圖、一張網、一標準、一體系"的"干支聯動"新格局,為社會提供精準高效、開放共用、便捷智慧的航道公共資訊服務。今年,長江電子航道圖作為行業標桿,不但在長江幹線、金沙江、漢江、贛江、信江等長江干支線內河航道不斷延伸,更是將“電子航道圖+數字航道”的“長江方案”整體推廣至京杭運河蘇北段,參與“智慧運河”建設,成為長江航道測量中心推動全國內河電子航道“一張圖”的又一重大跨越。對此,本報記者採訪採訪了江蘇、江西、湖北的相關港航管理部門,請他們暢談對電子航道圖的使用感受與期待。

京杭運河蘇北段電子航道圖建設方興未艾

京杭運河作為我國南北向的水上運輸大動脈,是全球最繁忙,貨運密度最高的人工運河。京杭運河蘇北段(簡稱蘇北運河)全線為二級通航標準,具有多個通航梯級,11座船閘365天24小時晝夜運作,年通過貨運量超過5億噸,常年有13個省份的2萬多艘船舶在運河航行,在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航拍運河

今年元月,蘇北運河電子航道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蘇北運河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四縱四橫兩網”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的“一縱”,正按照內河電子航道圖統一標準建設全線475公里電子航道圖。

“通過數字航道、智慧船閘、電子航道圖等方面的建設,船舶在蘇北運河上的待閘時間將大幅下降,通行保證將大幅提升。”

蘇北航務管理處處長金堅良介紹,蘇北運河電子航道圖建設項目包括電子航道圖數據採集、生産、發佈、應用和船閘養護、綜合服務、船舶助航等專題圖研發,並建設部分區段航道實景圖,全面打造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的航道管理與服務體系,最終實現與長江電子航道圖互聯互通,不斷提升蘇北運河航道設施維護、管理及運輸服務能力,全力打造綠色現代航運發展的示範帶。

長江航道測量中心調研蘇北運河船閘系統

“電子航道圖導航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有力指引。比如船舶吃水3.5米,導航會顯示船舶可航行的區域,並對船舶超越安全航行區域及時警示。電子航道圖還可以調度船舶過閘,精準定位船舶過閘前的報到線與船舶過閘閘室檔位。實現蘇北運河400多公里無縫隙的視頻全覆蓋,對船舶航行、船舶過閘安全及時監管與調度。”

金堅良堅信,在“數字航道+智慧船閘+電子航道圖”的加持下,蘇北運河內強管理、外強服務,船舶的通行效率將會更高、船民們駕船航行也會更方便。

贛鄱黃金水道智慧航運高品質發展試點如火如荼

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工作部署!2022年,江西省高等級航道事務中心搶抓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革機遇,聚焦贛鄱黃金水道智慧航運高品質發展試點工作,推進數字技術與航道管養、船閘運維融合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江西水運高品質發展賦能。

信江工程圖

“1套電子江圖,1個數據中心,公共資訊服務和航道運作管理 2個平臺。中心圍繞贛鄱黃金水道智慧航運高品質發展試點工作,大力建設智慧航道‘112’工程,全面推進全省高等級航道數字化建設。”江西省高等級航道事務中心主任易宗發講到。

贛江28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生産製作完成。江西省智慧航道運作管理系統建成試運作,鄱陽湖、贛江航道289座遙測遙控航標高效運作,航道水位及涉航建築凈高實時測報系統完成開發,航道基礎設施數字賦能初見成效。

贛鄱黃金水道智慧航運建設,讓航道管理“看得見、聽得著、走著用、坐著管”。

“基本實現了為船舶提供精準實時定位導航,對航標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為全面建設船舶感知、航道感知、通航要素感知等航道感知監測系統奠定了基礎。”

易宗發強調,為提升航道服務品質,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構建通暢的干支航道網路,加大數字航道賦能力度,力求在水上服務區和錨地等配套設施建設上取得質的突破;二是堅持需求導向,提升供給品質。打造航道管養江西模式,樹立智慧航道、智慧船閘的江西標桿,通過資訊技術保障,做到敢為人先,創新引領;三是堅持結果導向,建設人民滿意航道。注重安全、綠色、協同、創新發展,守住安全底線,守好生態紅線,築牢合作戰線,開闢科技高線,進一步提升航道服務水準。

湖北省漢江幹流電子航道圖期待智慧升級

作為最早使用長江電子航道圖的港航單位,在湖北省港航管理局科技信息辦副主任劉洪江的辦公室墻上,醒目地張貼著《湖北省水運發展“十四五”佈局規劃圖》。圖上,湖北省內漢江幹流電子航道圖實現從南岸嘴段至襄陽段518公里覆蓋,並與2688公里長江電子航道圖全面聯通。

漢江電子航道圖

據劉洪江介紹,湖北省港航管理局為提升漢江幹線航道資訊化服務水準和能力,推動“干支聯動、流域聯網”,較早開展漢江航標遙測遙感系統、漢江船舶監管系統、漢江電子航道圖等資訊化建設。

2020年7月,委託長江航道測量中心製作漢江碾盤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電子航道圖。2021年,又繼續委託長江航道測量中心開展了漢江碾盤山到襄陽143公里電子航道圖建設工作,並向14余萬APP用戶提供了長江漢江“干支聯動”一體化電子航道圖資訊服務。

“電子航道圖對外,為港航企業、航行船舶、社會公眾等使用者提供形象、直觀、高效、精確的導助航相關服務,推動了船舶航行由靠經驗行船向靠圖航行的轉變。對內,港航管理部門基於電子航道圖‘底圖’功能,逐步構建數字航道應用,實現了對航道地形、航標、水情、航道維護尺度等航道關鍵性指標的監測更加直觀,對航道通暢、應急值守、生産調度等工作響應更加及時,對航標維護、航道疏浚、航道測繪等任務制定更加準確。”劉洪江肯定了電子航道圖在湖北港航管理與服務中發揮的“底圖”作用。

面對未來,劉洪江期待長江航道測量中心更充分的參與到湖北港航“十四五”的“智慧航運”建設中。一是依託電子航道圖,豐富和拓展智慧航道應用,為社會公眾和航道管理、航運養護、通航調度等方面,提供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服務;二是在電子航道圖數據更新、系統運維等方面,增加更加標準化、模組化服務供給,以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促進電子航道圖推廣應用和建設發展;三是基於電子航道圖導航助航功能,結合通航水域流速流向等實時數據,探索電子航道圖在促進航運定線制,引導船舶降低能耗,提升航運效率等方面的深化應用;四是加強電子航道圖系統的“底圖”開放性,對接與融入更多的社會綜合資訊平臺和行業管理資訊系統“資訊模組”。

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智慧+”將成為未來全國內河港航管理單位“電子航道圖+數字航道”的重點“需求點”與“發力點”。

對此,長江航道測量中心主任朱劍華表示,將進一步打造長江幹線電子航道圖數據中心,充分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電子航道圖建設與運作模式,建成各生産主體部門之間數據共建、共用、共用能力,支撐長江幹線電子航道圖全流域的快速生産製作,構建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幹線電子航道圖數據服務中心,提升引領長江水系建成"干支聯動、水系聯網"的水運服務架構。以長江流域的統一電子航道圖服務中心示範先行,推動全國內河航道一張圖建設,以電子航道圖承載的航道智慧化資訊服務支撐及引領我國內河航道數字化、智慧化建設與發展。


推薦閱讀
運河泱泱 文脈綿長——2022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綜述 這是全球首份運河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將以中英文版本向全球推廣,為世界運河城市提供可持續發展樣本。運河泱泱,澤潤千里。未來,“運河為媒”將為推動各國運河城市深化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提供新的啟迪。
聯動“長江干支” 智通“京杭運河” 贛江28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生産製作完成。2020年7月,委託長江航道測量中心製作漢江碾盤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電子航道圖。對內,港航管理部門基於電子航道圖‘底圖’功能,逐步構建數字航道應用,實現了對航道地形、航標、水情、航道維護尺度等航道關鍵性指標的監測更加直觀,對航道通暢、應急值守、生産調度等工作響應更加及時,對航標維護、航道疏浚、航道測繪等任務制定更加準確。
京冀通航 新的運河故事正在續寫 北京市水務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為更好保護利用大運河,實現遊船通航的目標,北京、河北兩地相關部門完成了河道的綜合治理,並逐步建設船閘和碼頭、布設助航標識、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京冀兩地還將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開發“運河遊船+”主題遊線路。守著大運河,村民們對河道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且直觀的印象。
為心中的運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聲:寫好運河“文章”,見證城市發展22個入圍項目,由水及岸、由城到鄉、由古至今,引發了廣大市民的反響與共鳴。根據後臺數據統計,截至28日晚23時,已有9000多人參與投票,投票數和瀏覽量均超過了11萬。目前哪些項目較受歡迎。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