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為心中的運河美景“打call”

發佈時間: 2022-06-30 15:48:43 | 來源: 揚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7日下午,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啟動,22個入圍項目在全網平臺進行宣傳展示,全民票選階段全面開啟。

投票通道開啟以來,市民參與踴躍,評選引發廣泛關注。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將為城市文旅産業發展、城市品牌打造以及城市凝聚力提升帶來哪些助力?

以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為媒,一場關於運河與城市的熱烈探討在全市展開。

反響熱烈:投票數已超11萬

在入圍的22個項目中,哪個最能代表揚州運河文化、哪個最能體現揚州城市特色,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投票通道在全市各大媒體平臺以及全國主流網媒上線後,吸引了全國眾多網友的關注,紛紛為自己心目中的“運河十二景”投出一票。

根據後臺數據統計,截至28日晚23時,已有9000多人參與投票,投票數和瀏覽量均超過了11萬。

目前哪些項目較受歡迎?據統計,瘦西湖暫居第一,運河三灣、平山堂緊隨其後。

業內熱議:評選與世界運河之都定位契合

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受到文史、規劃、水利、文旅等多方面專家學者的關注。

“一個個項目猶如散落在運河沿線的珍珠,每一顆都是一本厚重的書。”揚州大學城市規劃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雨平表示,“運河十二景”評選是選擇最明亮的“珍珠”串珠成鏈,在反映運河風貌的同時,將歷史文化和經濟建設相結合,成為推進文旅融合的有力抓手。

站在揚州旅遊産品運營和推廣的角度,捺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表示,揚州有“兩古一湖”,而瘦西湖作為一個獨立的旅遊産品已較為成熟,如今“運河十二景”評選及後續建設,將充分發揮揚州運河文化資源優勢,打造運河主題文旅“新IP”。

揚州大學教授、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傑表示,揚州“運河十二景”的評選、建設,與世界運河之都的定位高度契合,體現了世界性、歷史性、文化性。

市民心聲:寫好運河“文章”,見證城市發展

22個入圍項目,由水及岸、由城到鄉、由古至今,引發了廣大市民的反響與共鳴。

“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是及時且符合市民意願的,應當支援和鼓勵。”市民王道清在留言平臺這樣寫道。他認為,如何寫好運河這篇“文章”,對揚州未來的城市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揚州運河哪一段最美,我最有發言權。”市民周富強家住杉灣花園小區,家門口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經過整治,“長”成一片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大公園,周邊群眾幸福感日益提升。“投票平臺一上線,我們全家都給運河三灣投了票,我們認為這裡是運河歷史與‘顏值’的最佳代表。”

年輕市民姜心惟認為運河美景無處不在,“作為土生土長的揚州人,十幾年來,我見證了京華城、揚州博物館的日益繁華,明月湖邊的城市書房可以靜享閱讀時光,這裡已經成為了揚州的一張新名片。”


推薦閱讀
京冀通航 新的運河故事正在續寫 北京市水務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為更好保護利用大運河,實現遊船通航的目標,北京、河北兩地相關部門完成了河道的綜合治理,並逐步建設船閘和碼頭、布設助航標識、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京冀兩地還將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開發“運河遊船+”主題遊線路。守著大運河,村民們對河道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且直觀的印象。
為心中的運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聲:寫好運河“文章”,見證城市發展22個入圍項目,由水及岸、由城到鄉、由古至今,引發了廣大市民的反響與共鳴。根據後臺數據統計,截至28日晚23時,已有9000多人參與投票,投票數和瀏覽量均超過了11萬。目前哪些項目較受歡迎。
聚焦2022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運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動運河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讓“各美其美”的運河城市煥發出“美美與共”的時代光彩,是世界運河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現場,國內外運河城市代表、運河領域專家學者等400多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交流分享運河城市發展經驗和工作案例。本次論壇以“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分為開幕式、主旨演講和形成倡議三個階段。
傳承好千年運河的共富文脈 水是大運河的靈魂,岸是大運河的經絡,城是大運河的明珠,江蘇許多城市因大運河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現在“沿運、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運河沿線,分佈著大量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這些散落在大運河邊的顆顆珍珠,有些因遠離城市,已在發展中落後。目前,大運河江蘇段是全流域貨流密度最大、運輸效益最好區段。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