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傳承好千年運河的共富文脈

發佈時間: 2022-06-30 15:48:07 | 來源: 新華報業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22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日前在揚州開幕,國內外運河城市代表、運河領域專家學者以運河為媒,共探運河的古往今來。中國大運河流淌千年,至今仍澤被後世,她不僅為沿岸人民帶來了富足,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張名片,凝聚成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讓古運河在今天煥發新的生機,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利用好她的物質資源,也要在轉化、創新中傳承好她的精神內核。

大運河文脈源遠流長、精神內涵眾多,今天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尤其應重視大運河視角下,對共同富裕的嚮往追求。水運連著國運,治水推進治理,大運河溝通南北,讓國家長治久安;貨流通暢,使百姓生計有望;灌溉水利,助區域繁榮發展……中國古代,北方有技術、南方更富庶,大運河有力促進了地區間的人員、物資、技術、文化交流。正如《晏子春秋》所言“權有無,均貧富”,大運河的文化基因中,流淌著樸素、原生的共同富裕思想,體現出古人“天下均平”的理想。今天的我們擔負著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應從大運河的共富文脈中汲取精神滋養,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將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要求落到實處,讓大運河更廣泛、更深入地造福人民,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河、幸福河。

大運河視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視沿岸村鎮的文化保護與發展,為運河兒女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水是大運河的靈魂,岸是大運河的經絡,城是大運河的明珠,江蘇許多城市因大運河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現在“沿運、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運河沿線,分佈著大量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這些散落在大運河邊的顆顆珍珠,有些因遠離城市,已在發展中落後。我們應一體推動保護利用,通過特色文化空間的打造“串珠成鏈”。無錫在大運河沿岸設立了一系列非遺傳承基地,生動展現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無錫精微繡等世界級非遺品牌,開發代表性的文物遺跡、古鎮古村、工商業遺存、名人故居也已提上日程。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形成的全産業鏈,帶動就業效果顯著。

大運河視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視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沿岸人民擁有真真切切的幸福感。生態文明是最根本的民生,關係經濟社會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做到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全面展現沿線自然與人文、宜居與詩意水環境完美結合的景觀特色。蘇州吳江區平望鎮的運浦灣片區,位於京杭大運河和太浦河的交匯處,曾是一片“散亂污”加工作坊集中區,環境污染嚴重。經過3年的集中治理,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十里“風光秀帶”,水域、草坪、步道以及綜合休閒區入眼皆風景。

大運河視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視航運轉型這一發展契機,為沿岸産業奠定扎紮實實的發展基礎。目前,大運河江蘇段是全流域貨流密度最大、運輸效益最好區段。我們應咬定優勢,協調推進大運河遺産保護與運河航運轉型提升,不斷提升運河服務能力、通航能力,讓智慧、綠色成為“黃金水道”的新底色,推動沿岸産業進一步發展、居民收入進一步提升。


推薦閱讀
聚焦2022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運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動運河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讓“各美其美”的運河城市煥發出“美美與共”的時代光彩,是世界運河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現場,國內外運河城市代表、運河領域專家學者等400多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交流分享運河城市發展經驗和工作案例。本次論壇以“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分為開幕式、主旨演講和形成倡議三個階段。
傳承好千年運河的共富文脈 水是大運河的靈魂,岸是大運河的經絡,城是大運河的明珠,江蘇許多城市因大運河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現在“沿運、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運河沿線,分佈著大量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這些散落在大運河邊的顆顆珍珠,有些因遠離城市,已在發展中落後。目前,大運河江蘇段是全流域貨流密度最大、運輸效益最好區段。
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 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江北段)整治提升航道總里程475千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護岸工程、土方工程、航標工程、船閘工程、橋梁工程、智慧運河工程,以及錨地、水上服務區功能提升、保障體系建設等配套工程。審查專家聽取了設計單位、諮詢單位的彙報,經認真評審討論,一致認為該施工圖設計的建設規模、標準和主要內容符合初步設計批復文件,內容和深度達到了施工圖編制規定的要求,滿足相關規範標準,經修改完善後可作為施工圖報批的依據。航道工程按二級航道標準整治,設計船舶等級為2000噸級,航道設計底寬不小于60米、航寬不小于90米、最小水深4米、最小彎曲半徑540米。
江蘇:大運河文化“流”進校園 新華網南京6月29日電(記者蔣芳)近日,大運河雲平臺首個“大運河文化進校園”省級課題(《家校社協同育人:“雙減”背景下“大運河文化進校園”行動研究》)完成立項,未來將依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通過融入實踐活動和研學項目等方式,充分發揮運河文化思政育人價值,將運河之“水”引入校園。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天正小學與南京工業大學實驗小學是該課題的核心試點學校。江蘇省文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運河文化進校園”項目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的重點實踐探索,旨在向青少年宣傳大運河文化知識,促進大運河文化在校園生根開花,不斷增強青少年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既能幫助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素養,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容。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