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京冀通航 新的運河故事正在續寫

發佈時間: 2022-06-30 15:49:36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桿……開船嘍!”在位於大運河京冀交界處的楊洼船閘,一曲“運河號子”再現古代運河漕運景象。

隨著來自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香河縣的船隻相向駛過楊洼船閘,大運河日前實現京冀通航。在疫情防控條件允許後,兩地居民還可乘遊船遊覽全線風光,千年運河再煥生機。

北京市水務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為更好保護利用大運河,實現遊船通航的目標,北京、河北兩地相關部門完成了河道的綜合治理,並逐步建設船閘和碼頭、布設助航標識、完善保障措施。

京杭大運河曾是中國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千百年來,船帆與波濤見證著歲月變遷。然而,隨著公路和鐵路運輸業興起,加上河道斷流,大運河北京段漸漸失去了昔日繁華。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相繼發佈了多個專項規劃,從文化、生態、旅遊、開放等多層面,打造凝聚悠久歷史、薈萃古今文明的“歷史文脈”。

“大運河經過治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容村貌也跟著變美了。”站在岸邊,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張莊村第一書記傅程豪説。

張莊村緊鄰大運河,已有600餘年歷史。守著大運河,村民們對河道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且直觀的印象。“十年前的大運河又臟又臭,人們都不願意靠近。現在治理完成,河道變寬了、水也變清澈了,岸上還有跑道、小廣場,我們每天都來散步、遊玩。”村民段志寶説。

河道暢通、鳥飛魚躍、惠及河岸的綠色蝶變,離不開京冀兩地水務部門近年來對北運河、通惠河、小中河、運潮減河等40余公里河道的持續疏挖、保障工作。

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副主任竇艷兵介紹,在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投放不同種類魚苗等措施,能夠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凈化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的同時,還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棲息地。

據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統計,2021年以來,通州區野生鳥類監測點監測到遷徙候鳥近50萬隻,僅北運河就記錄到近200種,其中不乏大天鵝、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震旦鴉雀、黑鸛等“稀客”。

與此同時,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也于近期全面展開。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公園、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燃燈塔景點和周邊古建築群四個核心園區或景點將更換新標識、新系統,大運河森林公園也會以全新的名字呈現在遊客面前。

該景區管理中心主任于東亮介紹,在運河沿線景觀風貌現狀的基礎上,依託歷史資源與現代元素,輻射北京環球度假區、張家灣古鎮等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全力打造集休閒、度假、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

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京冀兩地還將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開發“運河遊船+”主題遊線路。

碧水湯湯,不捨晝夜,新的運河故事正在大運河畔續寫。


推薦閱讀
聯動“長江干支” 智通“京杭運河” 贛江28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生産製作完成。2020年7月,委託長江航道測量中心製作漢江碾盤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電子航道圖。對內,港航管理部門基於電子航道圖‘底圖’功能,逐步構建數字航道應用,實現了對航道地形、航標、水情、航道維護尺度等航道關鍵性指標的監測更加直觀,對航道通暢、應急值守、生産調度等工作響應更加及時,對航標維護、航道疏浚、航道測繪等任務制定更加準確。
京冀通航 新的運河故事正在續寫 北京市水務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為更好保護利用大運河,實現遊船通航的目標,北京、河北兩地相關部門完成了河道的綜合治理,並逐步建設船閘和碼頭、布設助航標識、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京冀兩地還將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開發“運河遊船+”主題遊線路。守著大運河,村民們對河道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且直觀的印象。
為心中的運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聲:寫好運河“文章”,見證城市發展22個入圍項目,由水及岸、由城到鄉、由古至今,引發了廣大市民的反響與共鳴。根據後臺數據統計,截至28日晚23時,已有9000多人參與投票,投票數和瀏覽量均超過了11萬。目前哪些項目較受歡迎。
聚焦2022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運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動運河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讓“各美其美”的運河城市煥發出“美美與共”的時代光彩,是世界運河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現場,國內外運河城市代表、運河領域專家學者等400多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交流分享運河城市發展經驗和工作案例。本次論壇以“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分為開幕式、主旨演講和形成倡議三個階段。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