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晝夜奔流,見證歲月變遷,賡續中華文脈,是江蘇的“美麗中軸”。為推動《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全面有效實施,近日,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常州、揚州開展實地檢查。這是2020年1月《決定》實施以來開展的首次執法檢查。
一條大運河,飽含歷史情。在江蘇省內,打造京杭大運河文化帶,提升大運河所經城市的文化品位,不僅能夠更為宏觀地展示江蘇各城市的對外形象,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欣賞大運河的美景,也能夠帶動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可見,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牛鼻子”,能夠點亮美麗江蘇的明天。
從點到面,留住悠悠鄉愁。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由點到面,將大運河周邊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好,讓市民和遊客能夠觸摸到歷史、感知到未來、留得住悠悠鄉愁。比如揚州建立全國首個省級大運河遺産監測管理平臺、保護開發著名的東關街;常州青果巷和夏家大院的保護卓有成效;蘇州“運河十景”打造以及寶帶橋的保護;無錫加快推進數字運河建設;鎮江著力打造“江河交匯·山水名城”……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需要這樣的漸進模式,通過從點到面的形式,營造全民參與的熱情,留下歷史悠久的遺産,守住歷史文化脈絡。
文化引領,把握這條主線。兩年以來,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創下多個“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構建起規劃保護體系。同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牢牢把握“文化”這條主線,在790公里的江蘇段上,因地制宜地將文化元素滲透其中,推出符合群眾需要的文化旅遊線路,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引領、文化塑造、文化提升,讓文化真正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核心要素。常州打造的“常走大運”活動、揚州的運河三灣景區……各地均能夠從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出發,找尋到與大運河相契合的點,從而將文化這條主線牢牢把握住,將江蘇的吳文化、淮揚文化和楚漢文化串聯起來。
破解難題,謀求平衡之道。一方面,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這需要不斷地開發、突破、再造,將與生態環境産生必然的聯繫,稍有不慎可能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另外一方面,經濟要發展,文化要沿襲,資源要保護。如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謀求一條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各地都面臨的問題。筆者以為,破解這個難題需要從幾個維度入手:隊伍建設,加大文化遺産保護隊伍的建設,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中來;加大執法力度,將大運河生態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留任何死角;強化不同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真正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精神落到實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關鍵時期,各地都需要鉚足幹勁、直面問題、從點到面,堅定不移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真正成為閃耀在美麗江蘇畫卷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