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無錫: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

發佈時間: 2022-06-17 17:07:05 | 來源: 無錫觀察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近日無錫市召開的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會議上,《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無錫段)旅遊廊道建設實施方案》出爐,勾勒出運河建設“無錫金名片”的具體樣貌——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將著力打造黃金水帶、生活秀帶、城市綠帶、人文紐帶、産業示範帶。到2025年,以建設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為統領,全面推進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無錫段)旅遊廊道建設。通過系統化地推進5類舉措、14項重點任務,使運河文化價值得到深入挖掘闡釋弘揚,運河特色文旅業態産品供給更加豐富,讓運河之水真正滋潤無錫百姓生活。

保護傳承打造文脈賡續的人文運河

最近,京杭大運河中心的小島——市級文保單位黃埠墩修舊如舊,重現光彩。登島而上,一番白墻黛瓦、楊柳依依的景象,顯得生機勃勃。施工方無錫城建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島上墻面出新,建築的木構件包括匾額、楹聯和木質展板都進行了修繕。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保護。記者從梁溪區、惠山區等板塊了解到,惠山古鎮i地塊、村前、黃土塘古村整治修復以及榮巷歷史街區維護修繕等傳承保護項目都在加速推進中。

《實施方案》提及,在無錫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將按照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標準,真實完整保護文化遺産資源,明確了“保護好生生不息的運河水體、獨具特色的空間格局、水鄉人家的生活風貌,保護好與運河相伴相生的輝煌歷史、與運河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這一行動路徑。為此,該市將加強大遺址保護和利用,推進鴻山、闔閭城“兩大遺址公園”建設,實施鴻山墓群本體保護三期保護展示、吳家浜遺址發掘保護等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還將建設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無錫段監測指揮中心建設,建立大運河無錫段遺産格局、本體、影響因素和保護管理的監測指標體系。

從農耕文明時代的漕運,到工業文明時代的生産建設,大運河一直滋養著無錫這片土地,無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運河畔孕育而生。針對《實施方案》中提出的,要推動運河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該市將在運河沿岸設立非遺傳承基地,生動展現惠山泥人、太湖船點、宜興紫砂、無錫精微繡等世界級非遺品牌,還將通過統籌推進運河沿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遺跡、古鎮古村、工商業遺存、名人故居的開發,呈現功能複合的運河遺産文化展示與體驗空間。

聯動發展擦亮水清岸綠的最靚底色

“結合‘美麗河湖’行動,我們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大運河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目前梁溪區國省考斷面100%達到ⅲ類水標準,內塘河、伯瀆河等17條河道完成岸線靚麗工程,濱水空間的景觀性、體驗感持續提升。”梁溪區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還將推進潘步橋河、楊灣河等6條河道的水質提升工程,高品質建設大運河沿線的步道、跑道、自行車道,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大運河水系。

擦亮水清岸綠的最靚底色不止在梁溪一處。據悉,惠山區已經完成了大運河綠化段低效用地騰退、六龍段碼頭整治等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惠山、青龍山、陽山、西高山的“顯山透綠”,通過實施岸坡覆綠、硬質護岸改造、濱水空間重構,美化濱水岸線,拓展綠地空間;新吳區則啟動了京杭大運河整治工程,專項整治入河排污,實施總投資15億元的伯瀆河生態環境治理工程,高標準完成一期工程西區段建設,高起點啟動二期江溪段建設,著力打造新一代濱河生活方式的文化休閒水岸。

打造聯動發展的魅力河道,大運河文化帶無錫段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系統化推進階段。北端惠山區加快江南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水文化、陽山桃文化、村前與禮社歷史文化、錢橋舜文化、西漳船文化、前洲國學文化、洛社運河文化等資源,將打造運河北端“門戶”。南端則發揮大運河毗鄰太湖灣科創帶的優勢,溝通大運河、望虞河、太湖灣,串聯運河沿岸高新園區、科創帶、生態廊,做足濱水文章。同時,加快大運河科技生態公園建設,突出科技與生態相融合的運河主題,銜接沿太湖濕地、貢湖灣濕地,打造運河南段蘇錫“門戶”。

文旅融合打造無錫運河的鮮明標識

端午小長假期間,市民和遊客都感覺到一個繽紛多彩的古運河之夜又回來了。沉浸式實景演出——《運河四季》再次閃亮登場。演出串聯運河兩岸的跨塘橋、南下塘、碼頭弄、大公橋、清名橋、望湖門等文旅資源,以歌舞、音畫、戲曲、情景劇以及燈光秀等多種藝術手段貫穿其中,形象地展示錫城大運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風物之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豐富的運河文化旅遊體驗賦能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圍繞文旅融合的發展,一大批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運河亮化項目,將以運河公園音樂廳、周懷民藏畫館等建築為載體,為兩岸、水上的行人提供燈光藝術和音樂融合體驗;鴻山旅遊度假區內的鴻山“吳越春秋”項目,將打造集影視、動漫、手遊、樂園的經典文化主題度假目的地;錫鋼浜遊客集散中心旅遊服務設施、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景區周邊停車場等設施建設在加快,未來,大運河兩岸將貫通105公里慢行道……

根據《實施方案》中“文旅融合”的原則導向,該市將完善“兩園三帶十五點”佈局,深入推進環城古運河環境文化提升工程,沿京杭大運河建設直湖港濕地公園、江南運河文化公園、雅西社區公園、北尖公園、雙河尖公園、運河公園、惠山古鎮三期、運河灣、梁溪河口公園、太湖廣場、南尖公園、大運河科技生態公園等新“運河十二景”,打造一批獨具運河韻味、多元體驗的生態、文化、科創景觀。《實施方案》要求,大運河無錫段沿線發揮宜興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梁溪區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帶動作用,引領大運河無錫段全線全域旅遊發展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支援江南古運河國家旅遊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構建世界級運河旅遊目的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建設,爭創國家文化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

産業佈局構建運河文旅産業新業態

為擦亮運河特色名片,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帶無錫段建設不斷加速,沿河的文旅産業煥發新生機。“惠山區沿運河産業形態正在調優調新,建設騰訊數字經濟産業基地,加快運河沿線小散弱工業園區撤並,打造一體開放式綜合文化園區。”惠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至上海港“海鐵聯運”班列和“中歐”班列將實現常態化運營,提升現代航運效率,展現運河惠山段的航運之美。沿著大運河,蓉運壹號、北倉門等由工業遺産改建的文創園區都排定了轉型升級計劃。這與《實施意見》的規劃不謀而合——構建運河文旅産業新業態,合理佈局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的文化産業園區,創新發展與運河相關聯的藝術服務、休閒娛樂等傳統産業,加快發展影視傳媒、數字創意、文化演藝、數字文化、文化高端裝備等新業態,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打造文商旅深度融合“全産業鏈”。由此,更多運河邊的文創園區將獲得新發展機遇——以數字賦能為動力,以建設國家電影産業創新實驗區為引領,爭創國家級重點影視産業基地(園區),推動環城古運河開發建設數字運河,拓展和增強市民遊客暢遊古運河的數字場景體驗。運河之光文化科技産業園、元秦文化創業園、梅裏二胡小鎮等多業態融合的示範園區將加速推進,支援國家廣告産業園、江陰文化創意産業園、宜興陶瓷文化創意産業園、雪浪小鎮打造特色文化産業集群,提升無錫數據湖産業園、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無錫園區等園區的承載能級。


推薦閱讀
北京城市副中心籌建首個5A級景區 四景區水路連通 今後有望乘船直抵環球度假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四個區域,分別是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公園、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片區、燃燈塔和周邊古建築群。它包括大運河森林公園等4個區域,提升工程完成後,水陸皆連通,路上環線達25公里。運河文化廣場小遊線的特色是以展示運河文脈為主。
無錫: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 錫鋼浜遊客集散中心旅遊服務設施、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景區周邊停車場等設施建設在加快,未來,大運河兩岸將貫通105公里慢行道……根據《實施方案》中“文旅融合”的原則導向,該市將完善“兩園三帶十五點”佈局,深入推進環城古運河環境文化提升工程,沿京杭大運河建設直湖港濕地公園、江南運河文化公園、雅西社區公園、北尖公園、雙河尖公園、運河公園、惠山古鎮三期、運河灣、梁溪河口公園、太湖廣場、南尖公園、大運河科技生態公園等新“運河十二景”,打造一批獨具運河韻味、多元體驗的生態、文化、科創景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建設,爭創國家文化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記者從梁溪區、惠山區等板塊了解到,惠山古鎮i地塊、村前、黃土塘古村整治修復以及榮巷歷史街區維護修繕等傳承保護項目都在加速推進中。
牽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牛鼻子” 可見,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牛鼻子”,能夠點亮美麗江蘇的明天。大運河晝夜奔流,見證歲月變遷,賡續中華文脈,是江蘇的“美麗中軸”。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關鍵時期,各地都需要鉚足幹勁、直面問題、從點到面,堅定不移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真正成為閃耀在美麗江蘇畫卷上的明珠。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傳承利用生態廊道項目開工:復興運河景觀 打造文化名片 項目建成後,將把南運河段45公里建設成為貫通城市和郊區的生態廊道,通過實施河道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岸線景觀建設、交通優化升級、水系治理改造、休閒體育公園建設,運河慢行步道打造等工程,實現運河片區帶動整個德州市域發展的格局。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南起東風路勝利橋、北至小莊省界處,全長約3.3公里,佔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億元,建設時限為2022年至2023年。打造舊城更新典範及新的城市文化名片,為本地居民及未來遊客提供開闊的遊樂空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