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以“河長制”賦能運河治理

發佈時間: 2022-06-13 16:20:37 | 來源: 浙江新聞 | 作者: 胡天禛 沈鶯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是杭州的金名片,承載著杭州的城市精神與品格。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指出,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京杭運河(杭州段)跨度大、支流多、水位低,兼之複合了文化傳承、交通航運等多項功能,依靠單一條線的治理保護往往難奏全效。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治理標準進一步提高。同年,杭州市正式啟動運河“河長制”,持續開展運河綜合保護工程,積極探索生態治水、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系統整合治理模式。

法治保障,提升運河戰略地位。2014年,杭州出臺《杭州市京杭運河“河長制”工作方案》,對運河治理進行制度化總結與提升,動態更新方案,明確各級河長責任。此後,杭州又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編制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規劃》,形成了“地方法規—保護規劃—工作章程”三位一體的制度保障體系。法治保障助推戰略地位的提升,京杭運河不僅成為杭州打造“中國大運河文化核心展示區”的重要載體,更成為串聯“錢江新城”、支撐“繁華武林”、撬動“大城北”發展戰略的中心軸線,成為城市發展佈局的戰略紐帶。

資源整合,堅持運河“水岸同治”。京杭運河“河長制”聯席會議制度有效聯動了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城市管理、水利、農業等管理部門,打通了水體水質與河岸屬地管理機制,縱向貫通了省、市、區、鎮街各級屬地管理行政體系。“一河一策”方案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提升、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岸線保護管理。通過各級河長與部門協調合作,一系列多年難以解決的跨部門、跨流域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通過實施水環境巡查周通報、重點項目月通報、水質狀況月通報以及問題抄告、市治水辦協調、市級河長督辦的機制,強化巡查與暗訪,確保了運河水環境治理責任落實到位。近5年來,運河監測斷面水質從以Ⅳ類為主提升穩定到Ⅲ類,部分斷面達Ⅱ類水質;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文化公園、杭鋼遺址公園等一大批文化示範項目拔地而起。

黨建引領,推進運河共治共用。中國大運河(杭州段)黨建聯盟是對大運河“河長制”的再次增能升級,正成為大型線性活態世界文化遺産綜合保護的新模式,覆蓋了資源成果共用、保護體系共建等核心要素。黨建引領的運河治理多元化參與機制已然打通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今天,在運河的“河長”隊伍中,不乏熱心市民組成的“民間河長”、中小學生組織的“小小河長”隊伍乃至“國際運河志願者”隊伍。伴隨著運河文化遺産監測報告的編制、運河文化數字化保護工程的實施,京杭運河(杭州段)治理將日益走向標準化、智慧化,而社會各界民眾參與運河治理的形式也會越來越豐富。

【作者單位分別為杭州市委辦公廳,杭州市園林文物局】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再獲新生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進入20世紀後,京杭大運河一些河段淤塞不通,停止漕運。今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千年運河再獲新生。
以“河長制”賦能運河治理 通過各級河長與部門協調合作,一系列多年難以解決的跨部門、跨流域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通過實施水環境巡查周通報、重點項目月通報、水質狀況月通報以及問題抄告、市治水辦協調、市級河長督辦的機制,強化巡查與暗訪,確保了運河水環境治理責任落實到位。2014年,杭州出臺《杭州市京杭運河“河長制”工作方案》,對運河治理進行制度化總結與提升,動態更新方案,明確各級河長責任。
打通25公里遊線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構建通州“金名片” 據北京市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赟透露,今年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過程的攻堅階段和衝刺階段。景區陸上大環線全長約25公里,全部步道將拓寬到4米及4米以上,以運河文化為脈絡,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傳承性和遊覽趣味性。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過程中,也邀請大量專家學者,對整個涉及到通州和大運河的文化進行了提取,以文化圖譜的形式給景區創立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圖譜,並以各種元素、形式體現在文化景區裏。
副中心首個5A級景區 運河畔四景區將實現水陸連通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創建首個5A級景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它包括大運河森林公園等4個區域,提升工程完成後,水陸皆連通,路上環線達25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