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副中心首個5A級景區 運河畔四景區將實現水陸連通

發佈時間: 2022-06-13 16:12:45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漕運碼頭改造提升效果圖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創建首個5A級景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它包括大運河森林公園等4個區域,提升工程完成後,水陸皆連通,路上環線達25公里。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四個區域,分別是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公園、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片區、燃燈塔和周邊古建築群。為創建5A級景區,四個區域將連通並提升。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赟介紹,提升區域總面積約8.55平方公里,北至通燕高速,南抵甘棠大橋,河道段長12.1公里,水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

整個景區的遊客線路按照“1+1+6”景區遊線體系構建,即“1條水上大環線+1條陸上大環線+6條景區小遊線”,採用“遊船+步行+電瓶車+自行車”多種交通方式串聯起景區的各個景點。有條件的區域將增加5處休閒健身場所和4處無動力兒童活動設施遊樂場地。

運河碧波原本就串聯4處景區。可陸上環線又如何打通?

中建建築城鄉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閻晶介紹,景區陸上大環線全長約25公里,全部步道將拓寬到4米及4米以上。“我們反覆踏勘路線,總共排查出6處中斷點,因地制宜逐一突破。”閻晶説,每個中斷點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將對道路加以改造,有的調整閘橋斷面,有的需要市屬單位協調。目前,改造方案已經確定,即將開始施工。

除了兩個大環線,景區還有6個小遊線,各有特色。如,燃燈塔景點小遊線植入狀元文化展、北運河非遺傳習所等沉浸式體驗;運河文化廣場小遊線的特色是以展示運河文脈為主;運河2號碼頭小遊線則是以科技體育為主線;東岸和西岸的小遊線是親子娛樂首選;月島聞鶯小遊線以登高瞭望和濕地科普為特色。

“我們邀請專家對運河文化進行了梳理,建立了文化圖譜,將以各種形式體現在提升工程中。”魏昀赟介紹,最直觀的就是景區中將添加文化符號,如船帆、漕船、皇木等。更深層次的則是對文物和古老景觀進行復原,如三廟一塔景區已完成修繕,今後還有望復原石壩碼頭。在文創方面,將開發整體文創IP,並建設主題郵局。

漕運碼頭是景區的重要節點,主打非遺、市井文化的特色。漕運碼頭附近自古市肆繁華,前些年拍影視劇還遺留下一些小舖子、小商街,在此次改造提升中恰好可加以利用。政府部門還將引導漕運碼頭的業態,使之擁有交通集散、旅遊諮詢、文創等複合功能。


推薦閱讀
打通25公里遊線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構建通州“金名片” 據北京市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赟透露,今年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過程的攻堅階段和衝刺階段。景區陸上大環線全長約25公里,全部步道將拓寬到4米及4米以上,以運河文化為脈絡,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傳承性和遊覽趣味性。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過程中,也邀請大量專家學者,對整個涉及到通州和大運河的文化進行了提取,以文化圖譜的形式給景區創立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圖譜,並以各種元素、形式體現在文化景區裏。
京冀運河旅遊通航在即,大運河香河段準備好了! 連結:一、水上10大景點1.運河春色位於大運河文化公園北段森林生態文化區,上起京杭大運河京冀界,下至魯家務碼頭,長1.5公里,佔地面積69畝。香河大運河文化公園位於京杭大運河北運河中段,北接通州區,南鄰武清區,佔地面積3330畝,包括北部森林生態文化區、中部運河歷史文化區、南部田園農耕文化區三大板塊。4.半島尋芳位於大運河文化公園北段森林生態文化區、陳辛莊北側半島,與香河中心碼頭隔河相望,佔地面積374.4畝。
愛運河 拍運河 老拍客南運河尋蹤 經過數月的前期準備工作,由生於紅橋、長于紅橋、工作在紅橋,如今年逾七旬的金迺強先生策劃、撰稿的《記憶南運河(紅橋段)》公益攝製活動正式開機啟動了。日前,橫跨紅橋區、南開區的咸陽橋邊吸引了一群背著相機、扛著三腳架的老年人,他們是紅橋區文化館大眼睛影視團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已經65歲了,其中很多人都是從小生活在運河邊的“老紅橋”。天津紅橋區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發展。
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相關執法檢查 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昨天,受省人大常委會的委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亞平率隊就《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在我市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加強空間管控、文旅融合發展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