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相關執法檢查

發佈時間: 2022-06-10 16:41:20 | 來源: 蘇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昨天,受省人大常委會的委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亞平率隊就《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在我市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2021年初,蘇州啟動“運河十景”建設,石湖五堤是其中一景。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石湖濱湖景區,了解景觀提升、涉水項目改造提升等進展情況。寶帶橋也是蘇州“運河十景”之一,獲“江蘇最美運河地標”稱號。執法檢查組一行實地察看了寶帶橋—澹臺湖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改造情況,詳細了解燈光亮化、景觀建設、綠化改造及水環境治理等項目的進展。

座談會上,副市長查穎冬作了關於《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貫徹實施情況的彙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加強空間管控、文旅融合發展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近三年市級財政預算累計安排3.93億元直接用於大運河姑蘇區段運作維護、楓橋夜泊項目建設、京杭大運河景觀節點工程、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數字運河平臺和遺産監測等項目。會上,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負責人、部分市人大代表作了交流發言。

李亞平肯定了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此次執法檢查是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蘇州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各地、各部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照《決定》的各項要求,對標人民群眾對這項工作的美好期待,以問題為導向,認真搜尋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落實到下一步工作中去。

李亞平強調,要加強系統性建設,統籌規劃“因運而美”發展藍圖,強化頂層設計,做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續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好各級人大代表的作用,將人民的呼聲和智慧轉化為具體工作舉措;要突出文化鑄魂,傳承保護“因運而興”城市文脈,做好保護文章,將遺産保護擺在首要位置,體現區域文化特色,避免面目模糊的重復建設,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持續優化業態佈局;要緊扣民生福祉,成就“因運而生”獲得感幸福感,持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推進堤防加固和生態綠廊建設,完善和豐富運河沿岸文化設施和文體活動,喚醒市民心中江南文化的記憶。

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吳曉東、溫祥華、楊知評、沈國芳、黃靖、周旭東、陳嶸、黃戟參加執法檢查。


推薦閱讀
愛運河 拍運河 老拍客南運河尋蹤 經過數月的前期準備工作,由生於紅橋、長于紅橋、工作在紅橋,如今年逾七旬的金迺強先生策劃、撰稿的《記憶南運河(紅橋段)》公益攝製活動正式開機啟動了。日前,橫跨紅橋區、南開區的咸陽橋邊吸引了一群背著相機、扛著三腳架的老年人,他們是紅橋區文化館大眼睛影視團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已經65歲了,其中很多人都是從小生活在運河邊的“老紅橋”。天津紅橋區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發展。
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相關執法檢查 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昨天,受省人大常委會的委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亞平率隊就《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在我市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加強空間管控、文旅融合發展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全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最前列 要突出打造一個國家級核心展示園,加快推進運河三灣風景區核心展示園及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二期建設,進一步提升文化展示內容、優化服務功能、業態營造和設施配套,精心打造一批運河文化地標、經典景觀。要突出打造一條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加快遴選推出一批經典運河景點,推進一批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推動歷史文化遺産傳承。要突出打造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實施大運河文脈整理研究工程,積極開展大運河題材精品文藝創作,推出一批優秀小劇場劇目。
天津“大運河藝術之城”啟建 文化公 大運河上閃亮明珠另從西青區獲悉,津西青(挂)2022-02號公園綠地近日順利摘牌成交,該項目位於楊柳青鎮元寶島西島,土地面積41370.1平方米,擬建設楊柳青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元寶島)西島一期綠地項目。津西青(挂)2022-02號公園綠地也于近日順利摘牌成交。為保障該項目順利摘牌成交,市規劃資源局西青分局溝通市土地利用中心和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採取在西青分局組織競買企業摘牌,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視頻公證的方式保障該宗地按期摘牌成交。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