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215公里運河展美麗畫卷

發佈時間: 2022-06-07 17:05:06 | 來源: 滄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生態景觀一步一景,運河故事精彩紛呈,文化遺跡熠熠生輝,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我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生態玉帶一起裝點

晨光微熹,沉寂一夜的運河漸漸甦醒過來。早上6時,市區運河邊迎來許多前來“打卡”的市民。有的悠閒散步,有的舉著相機拍照,“一二一”,不時有健走隊喊著口號從身邊經過。運河邊的清晨,好不愜意!

從新華橋沿河堤一路向南,清風樓、南川樓、朗吟樓、百獅園、運河公園……水蜿蜒,路逶迤,景連綿。

美麗景觀,不止在市區大運河畔。

步入吳橋大運河畔,另一番生態美景躍入眼簾:紅色革命小院、民宿小院……4000余個獨具特色的美麗庭院、精品庭院串起一道新風景線。

行至東光,畫風又變。水驛古鎮換新顏,古樹、古碼頭續寫新故事……東光縣挖掘運河沿線的村莊特色,沿運河1公里打造生態景觀文化帶。一個個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美麗鄉村,連成一幅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大運河保護與沿岸城市發展、環境改善密不可分。滄州大運河段總長215公里,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運河沿岸各縣(市、區)加強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水變清了,環境變好了,在眾人裝點之下,一個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連成一條生態玉帶。

運河故事我來講述

滄縣杜林石橋上,兩位粧容精緻的女子,一人拉弦,一人打著木板説唱。身後,紀曉嵐故居巍然佇立、古色古韻。這是陶藝愛好者張府成和畫家劉志甜最近創作完成《運河之花》陶藝作品中的《滄縣之花》。

在張府成的工作室中,每一件陶器都畫裏有話。為了在陶瓶上淋漓盡致地展現運河沿線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張府成和劉志甜將中國大運河沿線34個城市的運河風情濃縮于陶藝作品中,以新的方式講述運河故事,讓人們縱覽陶器上的運河風情。

這裡的陶器會説話,那裏的文創産品藏著故事。在吳橋文創體驗館,原以為是一本線裝書,打開卻發現是筆電,且在每一頁邊緣都印著一句雜技行話:“抽煙”被稱為“草啃”,“吃飯”叫作“上啃”……旁邊,吳橋抻麵包裝盒上,河中,碧水流淌;岸邊,白鷺紛飛;最上方,“走運河”3個字,遒勁瀟灑、意味深長。參觀的遊客不時地感慨:“以前對於運河文化的了解,多數是通過看書。沒想到在這裡變得這麼形象直觀,太有創意了!”

大運河既凝聚著滄州的精神血脈,又承載著寶貴的文化記憶。可喜的是,一些有擔當的人在傳承創新中,保護文化遺産,挖掘文化內涵,為運河故事添加豐富、生動的注解,將運河記憶鐫刻在人們心中。

文化遺産合力共守

大運河水,蜿蜒流淌,千年不息。運河故事,從古至今,廣為流傳。

踏入泊頭文廟鎮尹莊村古貢梨園,“將軍梨”“乾隆禦梨”……一棵棵係著紅絲帶的梨樹躍入眼簾。這些古梨樹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也見證著村莊的興衰巨變。為展現梨鄉風情,泊頭市以梨為媒,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挖掘當地傳説故事,對古梨樹進行保護,打造了古貢梨園。現今,這裡已成為大運河畔賞運河風情、品梨鄉古韻的新景點。

東光縣依託世界文化遺産謝家壩新建水工博物館,謀劃啟動蓮窩水驛古鎮項目,以運河為核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

滄縣禦碑苑水利風景區以捷地閘水利樞紐和乾隆碑為依託,利用現有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等資源,按照明清建築風格,對原景區進行全面系統提升。通過改造提升20余處景觀節點,打造“九園”“十八景”,讓運河文化“活起來”“靚起來”;

……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運河遺産的保護利用漸漸深入人心。如今,在我市大運河沿岸,每個地方都在努力通過多種渠道,傳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理念,讓運河遺跡真正活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從自身做起,守護好這份文化遺産。


推薦閱讀
傾聽古運河“活”起來的揚州故事 揚州大運河邊原有的城市垃圾場,如今被改造成為生態濕地,隨後建成了賽艇水上運動中心,為城市帶來全新活力。經過生態修復的運河支線變身專業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現代賽艇運動的活力激蕩在古老河道之上……近日,2022世界運河大會上,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顧問、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分享的大運河舊貌換新顏的“揚州故事”,贏得廣泛讚譽。”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發展潮流相結合,就是“新紅園”的發展定位和立足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打造古城揚州的‘現代藝術文化城市客廳’。
215公里運河展美麗畫卷 為展現梨鄉風情,泊頭市以梨為媒,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挖掘當地傳説故事,對古梨樹進行保護,打造了古貢梨園。滄州大運河段總長215公里,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運河沿岸各縣(市、區)加強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水變清了,環境變好了,在眾人裝點之下,一個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連成一條生態玉帶。為了在陶瓶上淋漓盡致地展現運河沿線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張府成和劉志甜將中國大運河沿線34個城市的運河風情濃縮于陶藝作品中,以新的方式講述運河故事,讓人們縱覽陶器上的運河風情。
大運河綠道(城東橋至京江橋段)完成提升改造 如今,橋下及周邊空間被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閒運動、運河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全新空間。“被遺忘”的運河橋下煥然一新運河沿岸近日又添一抹新“綠”——大運河(城東橋至京江橋段)綠道改造提升工程,近日順利完工,並在端午小長假期間開始向公眾開放。除了橋下空間,濱河公園與園路均在此次工程中煥然一新。
2022中國大運河非遺旅遊大會:遇見大美運河,共用精彩非遺 為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大運河沿線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成就,促進大運河文化帶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水準,以“遇見大美運河共用精彩非遺”為主題的2022年中國大運河非遺旅遊大會,將於6月8日啟幕。與此同時,6月22日,在“大匠至心——傳承人對話”沙龍活動中,將圍繞非遺中的宋韻之美的主題,邀請織錦、制香、刺繡的傳承人進行對話交流,通過作品展覽、觀點共用、交流探討等方式,解讀“運河文化”與“宋韻文化”中的非遺內涵,展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展現非遺在新時代下的時代使命和蓬勃朝氣,促進非遺助力共同富裕。這其中,在中國大運河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線上論壇上,6月8日上午,將以“深化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為主題,邀請相關部門領導,知名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單位代表等,共商非遺融合創新與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研討展望非遺助力共同富裕的理念思路和實踐路徑。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