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綠道(城東橋至京江橋段)完成提升改造

發佈時間: 2022-06-07 17:04:26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被遺忘”的運河橋下煥然一新

運河沿岸近日又添一抹新“綠”——大運河(城東橋至京江橋段)綠道改造提升工程,近日順利完工,並在端午小長假期間開始向公眾開放。經過提升改造後,這片草木蔥蘢的風景線,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前來“探營”。

據了解,本次面向社會開放的綠道東至城東橋,西抵京江橋,全長約900米,總體提升改造範圍面積約30000平方米。市運河集團文保建設公司規劃設計部負責人張璐説,這次提升的一大亮點,就是在京江橋橋下空間上做的文章,“橋下空間常常被人遺忘,卻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此做了一系列提升,相當於是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空間。”跟著張璐走到橋下,新建的懸挑平臺貫通運道,“原本市民走到京江橋下,必須要繞到上面市政道路上才能再沿運河走下去,現在我們把這個‘中斷點’打通了。”景觀上採取虛實結合的手法,局部放大節點空間,配以耐蔭地被、景觀竹與置石豐富整個景致。如今,橋下及周邊空間被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閒運動、運河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全新空間。

除了橋下空間,濱河公園與園路均在此次工程中煥然一新。比如在改造提升區域,市運河集團打造了一個以茶梅為主題的濱河公園,“之所以選擇茶梅,是因為花期長,冬天也能開花。”張璐説,公園上還鋪裝了240米洗米石園路、650米MC材料的跑道以及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活動場地,滿足市民遊客的運動需求。活動之餘,市民還可以在紫藤廊架下休憩。“紫藤在這裡已經長了很久,我們這次對原有的紫藤採取了一種創新保護措施。”張璐口中的這種“創新”,是通過在周邊搭設腳手架,形成一個獨立的支護結構,繼而抬升紫藤,讓紫藤與原本依附的廊架“微脫離”,再修繕整個廊架,“在最小干預紫藤生長的情況下,滿足修繕施工的操作空間,也節約了修繕資金。”


推薦閱讀
215公里運河展美麗畫卷 為展現梨鄉風情,泊頭市以梨為媒,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挖掘當地傳説故事,對古梨樹進行保護,打造了古貢梨園。滄州大運河段總長215公里,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運河沿岸各縣(市、區)加強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水變清了,環境變好了,在眾人裝點之下,一個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連成一條生態玉帶。為了在陶瓶上淋漓盡致地展現運河沿線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張府成和劉志甜將中國大運河沿線34個城市的運河風情濃縮于陶藝作品中,以新的方式講述運河故事,讓人們縱覽陶器上的運河風情。
大運河綠道(城東橋至京江橋段)完成提升改造 如今,橋下及周邊空間被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閒運動、運河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全新空間。“被遺忘”的運河橋下煥然一新運河沿岸近日又添一抹新“綠”——大運河(城東橋至京江橋段)綠道改造提升工程,近日順利完工,並在端午小長假期間開始向公眾開放。除了橋下空間,濱河公園與園路均在此次工程中煥然一新。
2022中國大運河非遺旅遊大會:遇見大美運河,共用精彩非遺 為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大運河沿線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成就,促進大運河文化帶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水準,以“遇見大美運河共用精彩非遺”為主題的2022年中國大運河非遺旅遊大會,將於6月8日啟幕。與此同時,6月22日,在“大匠至心——傳承人對話”沙龍活動中,將圍繞非遺中的宋韻之美的主題,邀請織錦、制香、刺繡的傳承人進行對話交流,通過作品展覽、觀點共用、交流探討等方式,解讀“運河文化”與“宋韻文化”中的非遺內涵,展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展現非遺在新時代下的時代使命和蓬勃朝氣,促進非遺助力共同富裕。這其中,在中國大運河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線上論壇上,6月8日上午,將以“深化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為主題,邀請相關部門領導,知名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單位代表等,共商非遺融合創新與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研討展望非遺助力共同富裕的理念思路和實踐路徑。
河北省62萬畝農田“喝”上運河水 從河北省水利廳獲悉,自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實現全線水流貫通以來,截至5月30日8時,入河北省南運河水量達2.9億立方米。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6月15日前,河北省南運河有望維持全線有水狀態。省水文勘測研究中心滄州分中心按照全線水流貫通項目要求,在補水沿線布設水質監測斷面3個,已累計取樣監測9次,運河水質全部符合目標要求。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