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和利用好大運河,日前水利部啟動了京津冀魯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通過優化調度南水北調水、黃河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進行補水,為實現“十四五”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進一步推動實現京杭大運河全年有水積累經驗。
707公里已全部過流
此次補水從4月14日開始,將持續到5月31日,預計總補水量達5.15億立方米,相當於37個西湖的水量。補水結束後,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通水河道將比2021年增加約112公里,運河水面面積比2021年增加約9.5平方公里。
本次補水線路北起北京市東便門,經通惠河、北運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南起山東省聊城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工程穿黃出口閘,經小運河、衛運河、南運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
“德州市境內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調水于3月25日正式啟動,武城縣水利局在大屯水庫六五河節制閘下游設置三處水面漂浮物打撈設施,並安排專人進行24小時不停歇清理河道垃圾,確保水質安全。”德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守學介紹,截至5月1日,潘莊渠首補水流量為25立方米每秒,累計補水3135萬立方米。
南來之水出德州後流入河北省滄州市,流經吳橋、東光、泊頭、南皮、滄縣、運河區、新華區以及青縣等地,將為沿岸農業、生態補水達1億多立方米。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5月4日,此次補水行動已累計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補水37975萬立方米,完成計劃補水量的73.7%;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707公里已全部過流。
運河主題公園成休閒“打卡地”
位於北京正南300多公里處的德州市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城市之一,德州自古通過京杭大運河與北京相連,素有“九達天衢,京南鎖鑰”之稱。此次補水行動,大大提升了德州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品質,古老德州煥發著運河風光帶來的獨特魅力。
滄州大地上,大運河流過的地方不再乾涸,農田處處水清草綠,運河重現往日盛景……在彎道眾多的河段,出現了曲折迴環、水清河暢的“彎美”景觀;在世界雜技之鄉吳橋區,運河兩岸花紅柳綠,人潮涌動,人們用傳承千年的雜技表演喜迎南來之水……
連日來,全長182.6公里的大運河天津段風光旖旎,遊人如織。在天津第一家運河文化博物館——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人們盡情瀏覽上千件文物和數百幅圖片,無不為大運河千帆競發、萬舟駢集的盛景嘖嘖稱讚。與此同時,武清區的北運河郊野公園,紅橋區的桃花堤,南運河的“天子津渡”,西青區的禦河景觀……一批以大運河為主題主線的文化公園再次成為人們生態休閒遊的“打卡地”。
“天津被稱為大運河載來的城市,僅在天津,有關大運河的文化遺存、遺址公園達200多個,京杭大運河京津冀魯段實現了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運河沿線的水生態系統將得到恢復和改善,千年運河這一‘活態遺産’也將迎來世紀復蘇,必將帶動運河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運河文化研究專家周偉苠信心滿滿地説。
在大運河海河三岔河口段,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天津運河號子在一艘船上再次響起。粗獷而有力的運河號子古韻悠悠,與奔流不息的南來之水匯合在運河之上。新時代運河之歌在京津冀大地唱出信心、唱出美好、唱出希望。(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