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百年後全線又通水 大運河再潤滄州城

發佈時間: 2022-05-06 15:29:59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這是百年來京杭大運河首次全線貫通。

大運河縱跨南北,如巨蟒舞大地,蜿蜒曲折320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曾經,皇帝借此乘船巡視,民眾依其航運謀生,運河兩岸景點星布,文人墨客書畫詩咏。大運河,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傳説。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被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大運河始開于西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歷朝歷代修築運河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國家的運輸需求,在發揮了政治功能的同時,又極大地促進了物資和商品的貿易。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歷史上是溝通我國南北的大動脈,進入20世紀後,京杭大運河停止漕運,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以南的運河河段在交通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以北的運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運河一直不曾全線通水。

而今,古運見新貌。隨著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行動深入開展,大運河再現生機。

陽光和煦,波光粼粼,野鴨遊弋……在河北滄州段,一幅“豐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載濟滄州”的亮麗畫卷正徐徐展開。近三年來,超5億立方米的黃河長江生態補水,再加上去年夏天的幾場透雨,使滄州境內多處斷流幾十年的河段恢復了往日生機。

滄州有1500餘年建州史,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宋末元初的時候,滄州運河沿岸經濟繁榮,有“小燕京”之稱。宋代詩人孫諤夜過滄州曾作詩:“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近遠,一船明月過滄州。”作為滄州的母親河,大運河在這裡流經8縣(市、區),綿延215公里,沿途遺跡分佈眾多,河道保存完好,最能代表北方運河原真性。

近年來,滄州市以河為線、以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全域統籌大運河文化保護帶、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鄉村振興産業帶建設,使古老母親河再潤滄州。

保護:讓文物講述歷史

東漢末年至今,大運河滄州段各年代文物沉積,古跡散佈。乾隆三次下江南“乘船巡幸臨捷地,碑文御書留人間”,如今的禦碑苑景區就是因乾隆禦碑而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印度籍專家莉瑪·胡賈女士曾感嘆:“滄州段大運河具有里程碑式滄桑的美!”

“九龍十八彎”是人們對南運河河道原生形態的形象描述。滄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文旅服務中心孫健説,大運河滄州段利用自然和人工彎道減緩流速、降低堤壩受力,從山東德州四女寺樞紐至滄州連鎮謝家壩直線距離為52公里,大運河流經88個彎道後,距離延長至94公里,流速大大減緩,體現了前人“三彎抵一閘”的水工智慧。

儘管如此,仍有險段。歷史上,東光縣連鎮的謝家壩曾多次決口。清康熙年間,連鎮謝氏鄉紳捐資,組織人力用糯米熬漿,加灰土、泥土混合築堤,故名謝家壩。如今,站在謝家壩壩頂俯視,200多米長、5米高的壩體安靜矗立,雖然壩體上河水沖刷的道道痕跡清晰可見,但仍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氣場”。謝家壩作為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點,早在2012年就得到修繕保護。

謝家壩旁的展館內,一個微縮的糯米壩模型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這是柏木樁,上面鋪毛石,再往上是夯土層,糯米壩不怕水,越泡越結實。”講解員説,“謝家壩築成後,這段運河再沒有決堤,古代勞動人民為世界水利貢獻了中國智慧。”

大運河滄州段沿線共有物質文化遺産176處,其中國保單位8處、省保單位8處。滄州市對運河兩岸文物建立保護名錄,開展了運河標注行動,除連鎮謝家壩,還對泊頭清真寺、吳橋瀾陽書院、青縣給水所等重點文保單位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運河沿岸“散亂污”企業全部清零,核心監控區400多個村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管控。

歷史上各朝代常年治水,讓大運河利國利民、免生水患。大運河與捷地減河交匯處,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水利樞紐,用來調節豐水期大運河水量。明弘治年間在減河上口建設橋閘,“龍骨石”至今整齊可見;清乾隆年間改閘為壩,皇帝三赴滄州親力親為,以詩文記錄在禦碑上,依此建設的禦碑苑景區成為大運河的核心景觀;民國時期捷地分洪閘啟閉機全部採用德國設備,雖閒置多年,仍能靈活運作。如今,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文物遺存依次疊加,保存完好,把前人變水患為水利的決心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隨著文物考古活動的深入開展,一批珍貴文物也展現在世人面前。2021年1月,大運河泊頭市區段清淤時,一艘長約15米、寬約3米的明代貨船重見天日。同年底,滄州市區緊鄰大運河一處工地又發現一艘宋金時期沉船,發掘出土了陶器、銅錢、瓷器和石錨等物品。據2006年河北省運河文物資源調查,大運河滄州段共發現沉船點27處,均在現河道內,年代從宋金至民國,所發現的多數是運輸瓷器、食鹽、油、糧食等載重貨船。滄州市將在運河邊建設一座古船博物館,讓沉船擁有永久棲身之所。

滄州市博物館中的“河北大運河文化展”特色鮮明,館藏豐富。1973年市區張家墳村出土的明代高官朝服、1998年東光縣金代沉船出土的一荮瓷碗、2001年文廟東金街出土的瓷器、市區運河東岸出土的“豐成館”字款組瓷……一件件數百年前的文物,記錄著滄州運河文化的繁榮,不少參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傳承:將記憶映入眼簾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滄州建州,命名為滄。明洪武二年(1369年),滄州州治移至長蘆鎮,也就是今天的滄州市區,海鹽和漕運造就了滄州500年繁榮。曾經出土宋金時期沉船的地方叫南川樓村,距離運河只有幾十米,在宋代是繁華的運河碼頭。南川樓村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明代這裡有一座南川樓。

滄州市運河區文化和旅遊局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孔德軒介紹,南川樓是運河名樓,1532年由長蘆鹽運使郭五常主持建造,這座官辦建築只延續了100多年,在清初的戰火中便夷為廢墟。關於南川樓的記載,史料中只有寥寥數語,它的樣貌也只能在文人墨客的詩句中大致構想。但南川樓作為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是老滄州抹不去的歷史記憶。

過去的南川樓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房舍破舊,街道狹窄,私搭亂建普遍,村子仿佛迷宮一般。2021年,南川樓片區拆除了826戶民房,居民全部安置到樓房,取而代之的是復建的南川樓和朗吟樓。新的南川樓四面出抱廈,重檐攢尖頂,珠簾畫棟,飛檐翹角,瀝粉貼金。距離它200米之遙,新的朗吟樓也拔地而起。史料記載,朗吟樓建造于明嘉靖年間,存續于清道光時期。兩樓依偎在大運河臂彎,像兩位返老還童的長者,訴説著往事,樂享著新生。

大運河畔,還有不少靜默“講述者”傳承著記憶。在南川樓片區,始建於1921年的麵粉廠小樓,見證了民族工業的黃金十年,也經歷了日本人的襲擾霸佔;1940年建設的津浦鐵路給水所和日本人移栽的楊樹,目睹了侵華日軍南下的鐵蹄;20世紀50年代初建設的滄州地委小劇場,仿佛還洋溢著新中國紅旗下的歡聲笑語。“這些輝煌的過去、灰暗的傷痛、紅色的印記都得以保留。”孔德軒説。

北方運河亦有江南風韻。與南川樓隔運河相望的“幾”字彎百獅園裏,有兩座江南風格的建築——滄曲書舍、荷悅軒茶室,它們被易地保護建在這裡,穿越但不違和。滄曲書舍打造者楊麗勇介紹,兩座清代建築來自江西、浙西,在原址時已老舊不堪,古建非遺傳承團隊將能利用的梁、柱、磚、石等建築構件一一編碼、繪圖,長途跋涉運到滄州,在保護的基礎上完整復原,原本被荒棄的300年古宅在滄州大運河畔重獲新生。

歷史上,滄曲書舍真實存在,因建在運河之曲而得名。明代戶部尚書張縉曾任滄州知州,免職後舉家定居滄州城,去世後葬在運河幾字彎,即現在的張家墳。清雍正三年(1725年),張縉的七世孫張延緒用自家別墅創辦滄曲書舍,“南北名人,聲應氣求,極一時之盛”。據民國《滄縣誌》記載,後來“張氏式微,舍址已變為民居,犬吠雞鳴,炊煙荒樹而已”。

復建的滄曲書舍為南方典型的三進、六天井設計,舍內景觀以“滄曲十六景”為主題,重現古代滄曲書舍“紫芝春茂、池荷夏媚、籬菊秋芬、滄檜冬榮”之美。今天的滄曲書舍成為滄州市民網紅打卡地和文人墨客會聚場所,曾舉辦多項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

在孫健看來,從古至今,運河兩岸的人間煙火、棗粟之饒,名揚海內外的吳橋雜技、滄州武術,以及當年由運河運往全國各地的長蘆鹽、泊頭梨、滄州酒、禦河棉、金絲棗等,無不演化為一種記憶與傳承,滋養一方精神,推動城市發展與繁榮。

利用:把運河還與人民

古老的運河滋潤了兩岸土地,養育了歷代百姓。明清時期的滄州是運河沿岸重要的商業中心與漕運碼頭,也是清代雍正以前北方最大的鹽運碼頭。古滄州運河帆檣林立,船隻穿梭,百物聚處,客商往來,不分晝夜。明朝嘉靖、萬曆時期,泊頭“通兩京津要,夾河居者萬餘家,軍民雜處,商賈輻輳”,成為沿河巨鎮。

歷史上,大運河也有數次乾涸,曾有詩曰:“水涸大旱,民生災難。無糧充饑,以人相餐。”

而今,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的指引下,古老的母親河再次用一河清水潤澤了兩岸百姓。

大運河在滄州市區行至城區南部紅孩口河灣處的南北直線最短距離僅160米,運河實長卻近2000米,形成一處獨特的“Ω”形大彎。4年前,這段河道裏雜草叢生,墳冢座座,苗圃、雞窩等私搭亂建非常扎眼。市民陳立新是大運河畔的老家舊戶,他説:“過去,河堤路較窄,周邊分佈著居民區、菜地、飯店、集市,環境臟亂差,到河邊遛彎這樣的事,根本沒人想。”

2018年,滄州市在大運河“Ω”形大彎3.61公里河段實施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位於河道內的5個村莊以及近岸具備條件的村莊、機關單位和附屬設施分批次全部徵拆。通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垃圾清理、拆遷拆違、生態修復等工程,對原有河灘荒地、廢棄建築進行清理整頓。

目前,河灘荒地已搖身成為運河公園。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范寶泉説,總面積1200畝的運河公園完整保留了原有地形地貌和3000棵樹木,他們利用河道清淤産生的土方打造微地形,大面積鋪設草皮,供人們遊憩。同時,沿路布設景觀照明燈、垃圾桶、導視牌、售賣亭、移動式廁所、管理用房等設施,滿足周邊居民日常休閒遊憩需求。運河公園還可用於展覽展示及舉辦大型活動,或者用作城市避險場地,實現多種功能。

站在橫跨運河的九河路大橋上眺望,一片依託運河建設的開闊綠地鑲嵌在城市“中軸線”上。自2018年運河公園建成開放以來,這裡成了市民們的樂園。老人在步道上遛彎,孩子在草地上嬉戲,年輕人慢跑健身,還有新人拍婚紗照,這裡成了群眾親近自然、感受運河的“人氣場所”。

美好的環境要人人共用。住在“Ω”形大彎附近、只一河之隔的新華區部分市民反映,到公園遛彎需要繞道很遠,能否在運河上修建一座小橋?建設部門充分聽取意見,在不影響運河輸水、行洪的前提下,很快修建好一座臨時浮橋。

“把運河還與人民”“傾聽群眾呼聲”,這是近年來滄州市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直秉持的理念。運河公園位於中心城區,三面環水,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寸土寸金,被許多企業和地産商看中。但是,滄州市不為一時利益破壞濱河生態空間,堅持在“黃金寶地”上建設生態綠地,擬將主城區大運河兩岸12平方公里範圍全部劃入城市綠線,強化生態管控,這一保護面積佔城市建成區面積的七分之一以上。

水是大運河的靈魂。為了實現“水天相依、遊船如梭”的運河風采,當地積極實施上游引水,2021年共引黃引江水1.8億立方米,加之充分利用雨洪水為運河補水,實現了全線有水。

在滄州市區,大運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處於絕對的“C”位,滄州的城市規劃建設也以運河為中軸鋪展開來。去年,市區種植喬灌木3萬餘棵,在運河東西兩側形成開枝散葉的魚骨狀通河綠廊空間,促進了河城共融。今年秋天,佔地4000畝的河北省園博園即將開放,滄州大化工業遺存、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滄州坊商街、13.7公里長的生態廊道等一批人文生態景觀屆時將亮相,一屆“大運河上的園博會”被萬眾期待。

與此同時,滄州市全域打造“藍綠交織、林水相依”的運河生態,在運河沿線可視範圍內開展綠化提升,能綠則綠、應綠盡綠,運河流經的8縣(市、區)308公里堤頂路全面實現硬化。蜿蜒運河寬路依,綠樹紅花微風習,人們三五成群,或騎行,或散步,聽水聲,賞美景。運河兩岸,到處是河與人和諧共生的圖景。

記者:李鳳雙范世輝王民駱學峰


推薦閱讀
百年後全線又通水 大運河再潤滄州城 近年來,滄州市以河為線、以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全域統籌大運河文化保護帶、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鄉村振興産業帶建設,使古老母親河再潤滄州。清乾隆年間改閘為壩,皇帝三赴滄州親力親為,以詩文記錄在禦碑上,依此建設的禦碑苑景區成為大運河的核心景觀。在滄州市區,大運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處於絕對的“C”位,滄州的城市規劃建設也以運河為中軸鋪展開來。
常州鐘樓區積極推進“運河水環”生態廊道規劃編制 該《規劃》邀請常州市規劃設計院、蘇州未來都市兩家編制單位開展前期研究工作,受近期各地疫情影響,此次會議于4月28日下午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鐘樓分局副局長朱怡主持此次會議,國土空間規劃科、常州市規劃設計院、蘇州未來都市參加會議。下一階段,鐘樓分局將實時跟進該《規劃》研究進展,確保實現“運河水環”兩側沿線500米範圍內的用地功能佈局、交通組織、空間景觀、綠化環境等方面的優化。(鐘樓分局)。
運河生態新畫卷 淮安市大力開展岸線生態改善、生態綠帶拓展等運河整治工程,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運河生態新畫卷。
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閱讀城市接力活動抵達嘉興 在“閱讀大運河”活動現場,嘉興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崔泉森從3個方面詳細講述了嘉興深厚的運河文化歷史,以及大運河和嘉興運河第一鎮王江涇的淵源。嘉興站活動在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支援下,由嘉興市圖書館、秀洲區圖書館、海寧市圖書館、桐鄉市圖書館承辦,活動在王江涇鎮芝瀾居書屋、王江涇分館舉行。活動主辦方特別為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製作了“中國大運河閱讀行走手帳”,贈送參與行動的讀者,號召大家讀運河、走運河、寫運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