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上的一顆明珠——昌平段大運河文化帶的“前世今生”

發佈時間: 2022-04-27 14:04:25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碧波盪漾、花草飄香,這裡是大家熟悉的昌平濱河森林公園,同時也是大運河文化帶昌平段範圍內。在與公園一墻之隔的區域就是白浮泉遺址,由於正在施工我們不能進入。而大運河文化帶昌平段的範圍,就是白浮泉周邊區域以及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的沿線區域。

白浮甕山河是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他將西北諸水與京城水系合為一體,解決了京師漕運問題,對當時的元大都意義重大。不僅如此,在上世紀60年代它的光芒依然耀眼,京密引水渠舊是循著白浮甕山河的故道開鑿而成,如今在北京人民的生産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遺産是歷史的載體,需要保護和規劃。目前,昌平區已經完成了都龍王廟壁畫修復,龍泉禪寺的修繕和石碑存放,重現了“燕平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景觀,提升九龍池水質,保護好現有野生鷺鳥棲息地,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保護好文化遺産的同時,還要讓更多人了解“大運河文化帶”。

近年來,昌平區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形式對大運河白浮泉遺址文化進行展覽,建立了白浮村史博物館展現千年古村與運河的發展變化。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快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設,為群眾提供遊玩學習的好去處,還深入挖掘歷史內涵,創編了大型歷史原創評劇《守敬龍泉》,將虛擬場景置於現實舞臺,強化遊客沉浸式體驗,讓文物活起來、帶動旅遊熱起來。

未來,昌平區將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統籌做好“運河文化+”産業培育等任務,將大運河昌平段打造成為集“文化傳承、生態保護、人文展示和公眾休閒旅遊”為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樣板、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明珠。

昌平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呂卓陽肖漢

【來源:BRTV國際國內】


推薦閱讀
京杭大運河開啟全線貫通補水 3月21日,京杭大運河微山段,大量船隻穿梭于運河之上,一派繁忙運輸景象。洪曉東攝(人民視覺)本報北京電(記者潘旭濤、王浩)4月14日,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岳城水庫開閘,潘莊引黃渠首加大流量,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補水,標誌著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正式啟動。本次補水以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作為主要貫通線路,北起北京市東便門,經通惠河、北運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
昌平段大運河文化帶的“前世今生” 而大運河文化帶昌平段的範圍,就是白浮泉周邊區域以及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的沿線區域。未來,昌平區將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統籌做好“運河文化+”産業培育等任務,將大運河昌平段打造成為集“文化傳承、生態保護、人文展示和公眾休閒旅遊”為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樣板、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明珠。在與公園一墻之隔的區域就是白浮泉遺址,由於正在施工我們不能進入。
全面建成璀璨的大運河文化帶 日前印發的《洛陽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到2050年,我市將全面建成璀璨的大運河文化帶。《方案》提出,我市將分3個階段全面建成璀璨的大運河文化帶2021年至2025年全面梳理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資源,持續推進各類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構建體現大運河遺産價值、富有洛陽特色的展藏體系,實現大運河文化遺産全面保護傳承。2035年至2050年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水準全面提升,形成體系完整、特色鮮明、運營高效的保護傳承利用體制,全面建成璀璨的大運河文化帶。
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江南段生態提升工程施工圖通過審查 本次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江南段)施工圖設計範圍為以上四市市區段的植被護岸工程(僅鎮江段)、航運文化標誌、管理與維護設施工程(含鎮江諫壁船閘綜合提升、鎮江水上服務區、大泊錨地,常州水上服務區、九里錨地,無錫新安水上服務區、洛社水上服務區,蘇州吳中水上服務區、盛澤錨地、平望節點、滸關流量監測站等)。對已建成的鎮江水上服務區等5個服務區、常州九里錨地等4個錨地工程以及滸關觀測流量站進行綜合提升,包括功能提升改造、建築外立面改造、生態提升等,通過增設地標標識、完善水上服務區休閒及服務設施、增加文化教育小品、提升景觀綠化等措施,達到服務周邊居民、提升運河文化形象的效果。對諫壁船閘等進行整體的生態提升,結合船閘內功能區域,增加周邊休閒活動空間、設置文化宣傳牌、電子宣傳屏,並對現狀五座建築進行外立面形象提升。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