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吳橋段蜿蜒曲折,流淌千年,坐落在大運河東岸的桑園鎮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一館一園、一步一景,獨特的歷史鄉土氣息,重新喚醒了人們的記憶和鄉愁。
找尋——運河滄波千年事
72歲的孫秀芳是桑園鎮的原住民,閒暇時,她經常會去大運河民俗文化展館轉一轉。展館裏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從運河沿岸人家收集而來。民俗展廳內,以前人們使用的生産、生活用具、文化用品和家居陳設等,還原了老一輩運河人的生活場景。民間珍寶廳的萬皮衣、貓眼石、灰陶器等珍貴文物,展示了運河沿岸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這一切都喚起了老人孫秀芳的回憶。
孫秀芳摩挲著館內墻壁上鑲嵌的“運河瓷”感慨:“以往開船時會往河裏扔瓷器,寓意‘碎碎’平安!”
歷史已經久遠,而一段時間的失修,讓母親河滿目蒼涼——垃圾遍地、雜草叢生、河堤坑洼、殘垣斷壁……運河人家羞于提起運河,曾經的鄉愁漸行漸遠。
為留住千年運河的美麗與鄉愁,桑園鎮黨委政府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文化傳承、挖掘運河文脈、找尋昔日鄉愁。對大第九村大運河民俗文化展館進行全面修繕,邀請縣域內文藝工作者對運河沿線民俗、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發掘、蒐集,並撰寫成集,延續運河文脈。
“這裡以前是個渡口,往北幾百米還有一個渡口,倆渡口中間還有一個炮臺。”聊起運河上的老事兒,孫志強老人侃侃而談。一直熱心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他,查資料、訪老人,積累了十幾萬字的資料,正在著手為桑園鎮的老堤寫一本書。
吹暖——今日橋頭萬木春
李振華老人是運河上的常客。近年來,大運河的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裏。垃圾、柴草、破建、醜建、違建、舊建蕩然無存,白墻灰瓦、徽派裝飾,老堤換新顏,風景美如畫。最惹眼的是墻上的塗鴉,與別處不同,這裡的藝術畫面多是灰白色系,線條更加流暢突出,層次更加分明,給人三維立體的感官享受。
運河的新意也帶給攝影師們創作熱情。沿岸有一處廢棄的水塔,以前破舊不堪,現在被整體塗鴉,瞬間成了時尚網紅,吸引了大家的鏡頭。如今運河大堤上有戲曲班子,也有網紅直播,儼然一個“説書場”。
成為網紅的還有百畝高粱田和種植了菊花、蒼術、金銀花的多彩河灘,秋高氣爽之時,繽紛的運河彩帶盡收眼底,繪就了一幅迷人的生態畫卷,沿岸的運河人家,在美麗風景中浪漫,在濃郁的鄉愁中徜徉。
守護——唱響運河的戀歌
全面清理運河沿線垃圾雜草23678立方米,拆除沿線破建、醜建、違建、舊建23處、3426平方米,修繕圍墻院落43處、硬化直通堤頂路衚同20余條、做好運河沿線14公里環境衛生保持。建設、修建第四、大辛兩條魚刺路、西街遊園、北街遊園,對大第八、小第八、第四村進行整體面貌提升……這些數字,背後是運河建設人數不清的汗水。
這些汗水,映照著黨建紅,透射出軍人綠。運河沿線的3位“兵支書”與其他街村書記一同帶領黨員,勇擔當、做表率、辦實事、開新局,投身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西街黨支部書記孫紅旗把自家的祖宅拿出來為群眾建遊園小廣場,帶病做好遷墳工作,改善河堤環境;南街村黨支部書記謝玉翔墊河堤、拆羊圈、修驛站、安路燈、種高粱;第四屯村黨支部書記孫文傑修建村路、老橋、污水處理站,打造多彩河灘。他們用行動和成績,完美詮釋了“退伍不褪色”的老兵精神,切實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這些汗水,塗抹了志願紅。更多的志願者投入到大運河的環境保護中來。志願者焦淑紅每週都和夥伴們到運河邊撿拾垃圾,宣傳環保;騎行、徒步隊伍在引領健康運動的同時維護著運河的環保;還有很多民俗、文藝愛好者也加入到愛河、護河隊伍中來,用手中的筆墨,講好運河故事,同繪運河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