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一區一圖則”,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獲批發佈

發佈時間: 2022-04-27 14:00:37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讓大運河杭州段成為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一處“高地”“窗口中的窗口”,杭州有了清晰的建設“藍圖”。

日前,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歷經數年“精耕細繪”,《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下簡稱《規劃》)已獲市政府批復。“《規劃》的出爐,進一步明確了杭州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範圍、資源特色、重點項目及管控要求……將加速我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步伐。”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

翻開《規劃》,除納入世界遺産範圍的“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龍山河、西興運河”等河道之外,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還涉及“余杭塘河、西塘河、東苕溪”等歷史運河主河道,以及“運河三堡段、杭甬運河、運河二通道”等現狀運河主河道。河道總長度達261千米,流經拱墅區、上城區、臨平區、余杭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等七個運河沿線中心城區。

根據《規劃》,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將依託十一條骨架河道,串聯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等四類功能空間,形成“山水群落、河岸雙帶、核心十園、特色百景”規劃結構。

“在河道經過的重要運河文化資源集聚區域,《規劃》精心布點了10個核心展示園,作為參觀遊覽和文化體驗的主體區,其中拱墅3個,上城2個,臨平2個,蕭山、濱江、余杭各1個。”《規劃》編制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十園包括拱宸橋運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園、塘棲江南運河名鎮核心展示園、上塘古韻尋蹤核心展示園、浙東詩路啟程核心展示園、浙東官河復興核心展示園、皇城宋韻核心展示園、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公園核心展示園、運河西部水鄉糧倉核心展示園、江河匯現代運河核心展示園、武林運河繁華商旅核心展示園等。

市規劃資源局負責人指出,此次《規劃》實現“一區一圖則”,對各河段文化地標、特色山水景觀、題名景觀,以及藍綠空間、交通及慢行系統等均進行了優化引導,“確保各城區拿到圖則,就知道市級層面規劃對各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及管理的要求,了解大運河公園該怎麼建、怎麼管”;同時,《規劃》進一步細緻梳理了河道周邊歷史與現當代運河文化資源,“像運河大劇院、運河文化藝術中心等新時代建築,也都新增納入運河文化資源,體現杭州大運河城河相依、活態傳承的特點。”

記者了解到,201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基礎上,規劃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當前,大運河沿線省市均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我市由運河集團和余杭區牽頭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等6大工程已納入國家級標誌性項目,臨平、蕭山等各地也已積極啟動項目建設,確保2023年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塘棲—三堡示範段落精彩亮相,塘棲、拱宸橋、大運河遺産公園等示範重點版塊基本建設完成;2025年,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河文化活動;2035年杭州段成為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樣板。

“大運河杭州段既是大運河沿線二十七個城市中唯一兼具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三類運河的段落區域,同時也是千年延續的南部漕運樞紐,這使得杭州段實現打造吳越、宋韻文化高地的同時,有機會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窗口中的‘窗口’。”市規劃資源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規劃》為引領,更好地推進杭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加快建設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將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窗中之窗”,持續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名片。

杭州各區重點規劃內容

拱墅區——五河三園·京杭南端

拱墅區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涉及“杭州塘、上塘河、中河、西塘河、余杭塘河”五條河道,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拱宸橋運河文化群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公園、武林運河繁華商旅三個核心展示園,及半山、祥符橋、歡喜永寧橋等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既包含京杭運河南端的文化地標,運河漕運的稅收文化、糧倉文化,杭州絲綢之府的絲綢生産、加工、商貿的見證,近現代運河工業文化進程的見證,又包含現代運河文旅融合發展,運河文化國際交流,數字再現創新展示運河文化等。在此將體驗到國際品質與千年運河的有機融合,濱水聯動與水岸共賞的世界級城市濱水公共空間。

京杭運河拱宸橋段(引自“拱墅發佈”)

余杭區——四河一園·濕地古城

余杭區涉及杭州塘、西塘河、東苕溪、余杭塘河四條河道,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運河西部水鄉糧倉核心展示園和三白潭濕地及東塘濕地、余杭古城、西溪閒林濕地等多處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包含大運河漕運糧倉文化,歷代倉儲技藝創新精神,以及運河水鄉田園風貌展示體驗。

三白潭濕地(引自“余杭發佈”)

臨平區——三河兩園·水鄉古鎮

臨平區涉及杭州塘、上塘河、運河二通道三條河道,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塘棲江南運河名鎮、上塘古韻尋蹤兩個核心展示園及超山等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既包含望山見水的運河古鎮風貌、風俗濃厚的水鄉風情體驗、桑蠶絲織創新傳承,又有運河千年古韻文化,運河非物質文化及藝術,南宋運河的外事館驛文化等。

塘棲古鎮(引自“臨平發佈”)

上城區——四河兩園·皇城宋韻

上城區涉及中河、龍山河、運河三堡段、上塘河四條河道,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皇城宋韻、江河匯現代運河兩個核心展示園,以及閘口白塔等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包含宋韻文化、南宋市井文化、德壽宮皇城宮苑、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展示,以及三堡船閘,海塘文化,江河匯現代運河文化等。

鳳山水城門(引自“上城發佈”)

蕭山區——兩河一園·浙東首邑

蕭山區主要涉及西興運河(浙東運河)和杭甬運河(包括浦陽江和西小江),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浙東官河復興核心展示園,以及浙東古縴道及蕭紹海塘、衙前名鎮、義橋老街、新壩船閘、越王城等多處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包含浙東古運河源頭,海上絲綢之路內河起點,蕭山運河古城地域文化,歷史水運與現代鐵路、公路運輸交匯轉運交通樞紐等。

浙東運河蕭山老城廂段(張海濱攝)

濱江區——一河一園·詩意西興

濱江區主要涉及西興運河(浙東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浙東詩路啟程核心展示園以及越王城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包含浙東運河詩路人文風貌、西興過塘行商貿驛站文化、錢塘-運河水利航運科技文化等。

西興過塘行碼頭(引自“濱江發佈”)

西湖區——一河一點·塘河人家

西湖區主要涉及余杭塘河、宦塘河等運河河道,以及西溪濕地等歷史上的運河重要水源。文化公園的建設將圍繞余杭塘河沿線及三墩五里塘歷史地段特色展示點展開。展示主題包含水墩相依、圩田孤丘的獨特地貌景觀,以及集“農耕-農産品加工-水運-商貿-倉儲”于一體的運河城鎮傳承典範。

余杭塘河(葉家迪攝)

注:文中規劃圖紙均來源於《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


推薦閱讀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快見成效 康彥民先後來到園博園、非遺展示中心、工人文化宮、大化工業遺存提升改造、非遺服務中心、南川樓片區一期文化街區、王希魯閘所、海河路運河橋、運河公園、百獅園等項目現場,實地檢查項目進度、施工品質、安全管理、河道清理、橋梁建設、造林綠化等情況,聽取有關工作彙報,現場研究解決問題,安排部署下步工作。本報訊(記者郭彬孫健)4月26日,市委書記康彥民就大運河文化帶重點項目建設到中心城區調研檢查。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圍繞既定目標任務,搶抓工期、加快進度、嚴控品質、確保安全,堅決如期高品質完成各項任務。
“一區一圖則”,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獲批發佈 浙東運河蕭山老城廂段(張海濱攝)濱江區——一河一園·詩意西興濱江區主要涉及西興運河(浙東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浙東詩路啟程核心展示園以及越王城特色展示點展開。三白潭濕地(引自“余杭發佈”)臨平區——三河兩園·水鄉古鎮臨平區涉及杭州塘、上塘河、運河二通道三條河道,文化公園的建設將重點圍繞塘棲江南運河名鎮、上塘古韻尋蹤兩個核心展示園及超山等特色展示點展開。河道總長度達261千米,流經拱墅區、上城區、臨平區、余杭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等七個運河沿線中心城區。
三千里運河要津 兩千年孕育復興 淮陰師範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李德楠認為,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很有意義,推進大運河保護與利用有益於淮安城市復興。清口樞紐、雙金閘、洪澤湖大堤淮陰段……豐富的運河遺産,璀璨的文化珍寶,訴説著淮陰千年的歷史。淮安在黃河、淮河與長江,以至錢塘江間水運樞紐地位得到加強,淮陰、楚州、泗州等城市居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留住千年運河的美麗與鄉愁 對大第九村大運河民俗文化展館進行全面修繕,邀請縣域內文藝工作者對運河沿線民俗、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發掘、蒐集,並撰寫成集,延續運河文脈。垃圾、柴草、破建、醜建、違建、舊建蕩然無存,白墻灰瓦、徽派裝飾,老堤換新顏,風景美如畫。運河沿線的3位“兵支書”與其他街村書記一同帶領黨員,勇擔當、做表率、辦實事、開新局,投身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西街黨支部書記孫紅旗把自家的祖宅拿出來為群眾建遊園小廣場,帶病做好遷墳工作,改善河堤環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